第6部分(第2/4 頁)
沿著這條虛擬經濟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因此它們的國家利益只能日益向金融與貨幣利益層面集中,所以如果爆發帝國主義戰爭,它們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貨幣霸權。 貨幣霸權是新帝國的王冠。 � 王建: 關於世界格局的走勢,首先要注意的是,以1991年的“8·19”事件為分水嶺,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1991年8月19日前蘇聯發生了社會轉軌,標誌著二戰後持續50年的冷戰格局解體了,緊接著1992年發生一件大事,就是歐盟的成立,其後,1993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宣佈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並於1994年正式啟動。為什麼冷戰剛一結束,就接連發生了這兩件大事?我認為,是世界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冷戰時期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政治與意識形態方面的衝突,就美蘇兩國來說,都有遼闊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都可以主要依靠國內的資源和市場實現經濟的長期發展,這與一戰和二戰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是為了爭奪海外資源與市場而結成軍事同盟,乃至發動戰爭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是原有的世界格局之所以被稱之為“冷戰”,而不會演化成世界大戰的本質原因。 但是在冷戰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與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仍然在起作用。在西方陣營內部也始終醞釀著新的矛盾。特別是日本和德國戰後的崛起,使它們的經濟實力在戰後短短几十年內迅速接近美國。但是在冷戰時期,西方各國始終受到前蘇聯的軍事威脅,需要尋求美國的軍事保護,因此美國是西方陣營中的“老大”,說話可以算數,西方各國也要讓出部分經濟利益,換取美國的軍事保護。 冷戰結束,西方共同的敵人消失了,朋友關係立即發生變化,西方陣營中過去被政治與意識形態衝突所長期掩蓋的經濟利益矛盾立即突出出來,上升到首要位置。有人說冷戰後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強”,就是說世界只有一個超級大國——美國,但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實際只超在軍事上,就經濟實力來說,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歐盟12國的經濟實力就已超過了美國,日本以一國的實力已經達到美國的40%。所以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就使得冷戰結束後的歐洲國家,敢於站起來立即對美國發出挑戰,歐盟的出現,正是歐洲人要擺脫美國的長期控制,在經濟、政治乃至軍事上尋求獨立的意志表現。歐洲人為什麼要構造一個具有排他性的共同經濟區域?是因為歐盟各國處在共同的地域之上,產業結構、經濟貿易聯絡特別密切,但是卻被國界分割成十幾個國家,並且因為國界的存在,限制了生產要素在全歐洲的自由流動以及產業的整合,使歐洲企業的發展和研究開發經費的使用都長期處在分散狀態,而難以同美、日抗衡。例如在歐洲,即使像德、法這樣的大國,其最大的公司與美、日的一流公司相比較,也只能算二流公司,由此在國際競爭中打了許多敗仗,如航天、計算機技術、資訊科技、晶片等產業的發展,都在與美、日的競爭中逐步敗在下風,歐洲人痛感到這一點,所以願意忍受為統一貨幣所必需的長期宏觀緊縮的痛苦,願意向歐盟出讓部分國家主權,以尋求歐洲的統一。 所以,在冷戰時代,帝國主義實力的不平衡被掩蓋在意識形態對立之下,這個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所以我們要研究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改變世界,主導世界,次要矛盾是被主要矛盾決定的。歐盟不團結起來搞貨幣,它對美國有需要,當它的敵人沒有了,它的朋友就發生變化。� 王湘穗:現在世界的主要矛盾就是爭奪貨幣霸權。可以說,貨幣霸權是新帝國的王冠。� 王建: 這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新矛盾。 世界資本主義主體經濟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資本主義經濟基本特徵,還是處在物質生產這個階段,由於仍處在物質生產階段,資本的運動還是被資本在物質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運動規律所左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也集中在為發展物質產品生產而爭奪資源和市場,而爭奪的焦點就是控制物質產品的流通渠道或貿易渠道。之所以在上一個千年大家都講海權,是因為資本的生產超出國界後,出現了全球範圍內的貿易和投資利益,這又主要依賴海上通道來實現,所以海權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生命線,所以擁有海權的國家就成為世界最富裕的國家,像英國。從這點來說,帝國主義戰爭的特點,也是被物質生產的性質所決定的,它的戰略高峰是制海權,擁有強大海軍的國家擁有世界霸權,也是這麼一個邏輯來的。 我們看看,當物質生產階段過去以後,進入了所謂虛擬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