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元,相當於美國的一半;另外以歐元為結算的國際債網路發行額與美國持平,可以說,歐洲在金融領域的地位基本與美國不相上下。本來美國經濟就在靠資本項下的贏餘勉力支撐,歐元圈的成型客觀上起到了對國際資本分流的作用,等於間接打擊了美國經濟。美國就像需要一條河流全部水的村莊,突然被歐洲分走一半的水,它的日子就過不下去了。前幾年,亞洲經濟危機的時候,索羅斯說,亞洲國家的經濟存在缺陷才導致金融風暴。現在輪到美國了,歐元流通是按市場規則在走,可美國好像不準備堅持市場規則,要開始使蠻了。現在的世界格局正在並已經被虛擬經濟的發展改變了。� 王建: 世界格局就是由各國憑藉經濟與軍事等實力所建立的力量平衡關係,如果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那麼原有的世界格局就會被打破,就會出現新的世界格局,因此勢均力敵就是穩定。而勢不均、力不敵就發生戰爭。二戰之後的兩霸格局是穩定的,一個是因為是意識形態的對立,沒有切身的經濟利益衝突,再就是軍事實力的均衡,特別是核力量的均衡。那麼為什麼前蘇聯會垮臺,不是軍事實力不敵,而是經濟實力不敵,與美國的軍備競賽搞不下去了,再搞下去老百姓會沒有飯吃,所以需要進行社會轉軌,進行改革。同樣道理,前蘇聯垮臺後只剩美國一極,就是所謂的一超多強,但這一極是什麼極,是美國的軍事霸權。但就經濟這一極來說,歐盟跟美國已經旗鼓相當,所以冷戰剛一結束,歐盟就敢於把美國一腳踢開,自己搞經濟貨幣聯盟。 為什麼說美歐會走向分裂與對抗,就是因為歐洲過去對美國的需要是軍事需要,但在經濟利益方面卻充滿了衝突。過去為了對付東方國家的軍事威脅,歐洲人不得不把與美國在經濟利益方面的衝突放一放,多作些讓步,聽美國人的話。但在來自東方的軍事威脅消失後,美歐間的經濟利益矛盾就突出了,就要馬上把美國人踢開,因為它有這個經濟實力,不用靠美國人活,沒有美國人反而活得更好。你看這個變化多快,1991年是“8·19”,前蘇聯轉軌,1992年歐洲人就搞了“馬約”。美國人被逼無奈,只好退回到北美搞自由貿易區,是1993年搞的,一系列的事件在冷戰結束後馬上發生了。之所以這麼快,就是因為在過去的那個看似穩定的結構下面,一直在發生著經濟實力對比關係的變化,這就不斷積聚著巨大的能量。 這個能量已經在那兒聚集得非常強烈了,一旦軍事對峙沒有了,西方世界過去面臨的軍事威脅消失,馬上朋友關係就發生變化,經濟利益成為赤裸裸第一位的東西。所以這個世界就開始醞釀著變化。加快這個變化的觸媒就是歐元,它使歐洲的力量可以透過歐元來凝聚,歐元一出來,美國人才明白了,這是真正搞成了,因為剛一開始連歐洲人自己都覺得像是一個玩笑,很多人覺得歐元不就是一張紙麼。� 喬良: 開始是一種理想,後來成了改變世界格局的東西。雅爾塔協議之後,世界的格局實際上就是美蘇兩極在主導,這一格局表面上表現為政治上的分離分裂,實際上還是軍事對峙,就是兩個軍事強權在對峙,最後導致冷戰格局,其中一極垮塌之後,剩下美國這單獨的一極。 於是世界遇到了難題:究竟是預設美一極主導,還是必須由多種力量支撐?美國當然不願看到軍事兩極的格局垮塌了,又出現貨幣兩極——也就是美元和歐元貨幣兩極的可能。這是美國絕對不願意看到的,它怎麼會願意呢?軍事那極剛剛讓我弄垮了,這又出現一個貨幣兩極,而且對我更有威脅性,更直接影響我的利益獲得,這怎麼可以!不過,幸虧貨幣這一極是一定要拿軍事霸權支撐的,而這是歐元的背後尚未形成的支點,所以,美國就迫不及待地先揮舞起了軍事霸權這根大棒。� 王湘穗:現代貨幣要靠信用體系保障,而信用體系離不開有強力機構提供安全基礎的保證,這主要就靠軍事力量提供。在這方面美國有明顯優勢。�  
美歐分裂:西方概念的消逝�(2)
喬良: 隨著貨幣利益極的出現,必定需要軍事支撐,美國好不容易盼來的一極化世界重新變成兩極化,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所以說它打擊歐元是必然的事情,這是不可避免的。� 王建:經濟共同體變成軍事政治共同體是必然結果,必然是經濟、外交、軍事、政治統一起來。政治上就是歐洲憲章,軍事上那就是它現在所謂歐洲軍團或快速反應部隊,最後可能建立自己的共同防禦體系。外交上,現在講了,要設一個歐洲總統,它們用一個聲音說話,這樣變成一個國家體系了。� 王湘穗: 我們要仔細分析判斷一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