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於說“不”的人,而是要有大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告訴人們什麼是“是”,“該如何去做”的智者。應該說,不論日本還是東亞都不想把命運交與他人,被別國呼來喝去,這需要東亞這些國家的領袖們要有政治遠見,主動去推進東亞地區的經濟整合,爭取在未來世界大格局佔有一席之地。在這件事上,中國和日本必須扮演主導者的角色。日本政府最近搞了個建立“東亞商業圈”的白皮書,還有人提出中日泰聯合打通克拉地峽,讓中東石油線避開馬六甲海峽,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和研究。� 喬良: 這需要雙方政治家的大政治智慧。 中國在戰國之後,或者在三國之後,基本上是一統天下,雖然中間有五代十國,但更多的情況下是封閉在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太平洋以西,東南亞瘴癘之地以北這麼大塊單獨的大陸上,一直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號稱中央之國。長期沒有大國與之對抗,沒有什麼國家能對它的生存構成威脅,所以它再沒有必要去搞什麼合縱連橫,也就忘記了,甚至失去了結盟的記憶。� 王湘穗: 在世界大格局中我們一直希望實現政治多極化,如果我們確定把多極化當做目標,就必須分析判斷一下,中國的力量能不能成為一極,如果不行,是放棄多極化目標,還是與利益相近的力量進行整合?力量的極化是個過程,我們可以想想前幾十年的兩極格局是怎麼形成的?力量極不是靠口頭呼籲就能捏到一起的,必須進行復雜的利益磨合、整合才能形成極化。世界多極化是整合的結果。“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如果你真喜歡多極化這條魚,你就趕快去結東亞區域化這張網。�   。。
東亞整合:日本何去何從?�(2)
喬良: 新的利益板塊肯定要重組,但是是什麼國家,是哪些主要的國家和哪些所謂破碎國家進行重組,構成新的利益共同體也就是板塊,我們現在還不能夠一下子看得非常清楚。� 王建: 咱們說力量的重組是經濟力量的重組,經濟力量主要是在這三個地方,歐洲、北美、東亞,就這三個地方。� 喬良:你說的東亞實際包含了東南亞?� 王湘穗:王建認為東亞區主要是中國大陸、中國港、臺地區及日本、韓國組成的核心區。� 王建:不包括南亞。� 喬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三隻小虎,你算不算進來?� 王建: 我暫時不這麼看,東盟國家的整合還得需要10年工夫,東亞地區我們跟它不可能形成產業聯絡,你看從中國往南都是大山,只是和越南這個地方可能整合,和泰國就隔著緬甸了。 咱們中國的經濟,在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地區是中國的第一、第二臺階,地形非常複雜,崇山峻嶺,在貴州、雲南自己搞工業化都困難,跟它們形成密切的貿易聯絡不太可能,搞點邊貿可以,大型的工業化跟它們進行地域上展開的分工不太容易。日、韓及中國港、臺地區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外圍,可以展開分工。咱們跟東盟的關係是展望未來,目前跟東盟之間的貿易才400多億美元,還形不成規模。咱們雖然搞了所謂“十加一”自由貿易區的方案,我們從中得到的利益並不多,如果中國和東盟國家都排出前五種最大的出口產品,我們和東盟有三種是一樣的。我們跟它的競爭太厲害了,除了礦產品不一樣,農產品我們也競爭,紡織品我們也競爭,電子產品我們也競爭。五種產品有三種是高度競爭關係,我們跟它貿易互補性並不強,除了給我們提供一些我們所需要的礦產和木材,其他東西真沒有。所以我認為與東盟的經濟整合,在現階段還沒有現實性,目前只能是一個戰略姿態。 另外,東盟目前實際上還主要是一個政治共同體,還不是經濟共同體,裡邊的5個國家,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這5個國家經濟發展程度比較高,紛紛與東盟外的其他國家搞1+1的自由貿易方案,它們自己的貿易都圈不到一塊去,沒有形成經濟板塊。� 王湘穗: 這輪整合,就以強大金融實力為中心,在足夠廣闊的市場進行的一次產業整合,主要就是北美、歐洲和東亞三塊。� 王建:人口的集中,產業的集中和金融的集中。� 王湘穗:也包括軍事力量的集中,這幾個要素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箇中心,一個力量極。 � 王建: 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外,從日本到朝鮮半島,到中國臺灣,一直到中國香港,正好是一個島鏈,跟我們聯起來,展開密切的產業貿易分工是非常可能的。現在實際上也是如此,西太平洋經濟區已經展現出雛形。� 王湘穗:東盟怎麼辦?有沒有可能在亞洲區形成兩大平臺,中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