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曉寧: 基督教和###教就為了意識形態打的仗,朝鮮戰爭就是意識形態的產物。� 王建: 宗教反映人們的理性追求,它裡面也是和平的核心,因為人的天性是喜歡和平,不喜歡戰爭。所以所有能佔據主導地位的宗教都教導人們要和平相處,這是規範人們行為的思想,以宗教方式來體現。但是宗教沒法保證人們的利益總是一致的,發生利益衝突又沒有別的辦法,才用戰爭手段。� 王湘穗: 人們都贊成和平發展,以為是戰爭中斷了和平發展的程序,實際上和平發展常常是戰爭締造出來的。� 王建:那是進步戰爭。� 王湘穗: 不光是進步戰爭,許多戰爭是“春秋無義戰”,是對抗雙方利益不可調和的結果。歐洲30年戰爭也不見得是進步戰爭,但搞了個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就有了進步意義。如果在伊拉克戰爭後形成三足鼎立,也許就有一個比較長一時間段的內部整合期,也就有一段長時間的和平,這個和平是前面打了一仗的結果。因此不要對戰爭進行帶感情色彩的判斷。比如我們講世界正在進入“超限戰”時代,是說戰爭的趨勢在超出軍事界限,人們不想打仗,不打仗多好,可人類又沒有找到非戰爭的解決利益衝突的最高方式,那麼就找到一個不那麼血腥的戰爭方式,以前用大刀長矛殺人,再發展到火器,燧發槍、後膛槍、機關槍,大炮,打到最後乾脆扔原子彈,想把人類全炸死,我們叫它“超殺”階段的戰爭,超過了戰爭目標所需要的破壞,最終危及你的目標實現,你打仗幹嗎?現在可以精確打擊,以很小的殺傷實現目標,這是“精確殺傷”的戰爭,而金融打擊、包括以醜聞顛覆等方式,也和戰爭一樣有效,這些方式超越了軍事界限,幾乎不死人,但也可解決利益衝突。� 王建: 總之我認為,人類衝突的根源不產生於文明的不同,我是認為文明的差別從來不是對抗性矛盾,文明之間的差別會導致人們溝通的障礙,甚至有某些鴻溝,但是它不形成衝突,比如曉寧,你有回族血統,你對漢族人又怎麼著,大家是不同的宗族和信仰,就一定要打嗎? � 喬良:它自己融合。� 王建:中國56個民族不一樣的文化和傳統,一定要打嗎?� 李曉寧: 文明像冰山沒在水下4/5的部分,是構成你這個民族國家的基礎。其中的主要部分是由教育、組織、紀律構成的。教育不僅僅是訓練技能,訓練做工,學點工科技術什麼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賦予你一種價值觀。每個國家的教育除了教授全世界通行普適的那一套知識之外,把傳授自己民族國家的價值觀也作為很重要的事。接受中國式的教育,與美式教育,或接受日式,或###教育是很不一樣的。各種文明強調的價值是很不同的。由不同的價值產生的文明組織形態也不一樣。在紀律方面更是這樣,價值觀強調的部分被法律固化和強制化。有的人認為很好,在其他人群中會認為非常不好。如果雙方過分強調自己的價值觀,可能就會發生衝突。 同樣講利益的前提下,不同的文明會有截然相反的態度。講個小故事。有個美國商人去南非旅遊,看到當地的祖魯人編織的草蓆又好看又好用,很是喜歡,認為運到美國一定能賣個好價錢。這個美國商人就詢問編織蓆子的手藝人多少錢可以買一領席子。手藝人說,10塊錢一領。美國商人說,按這個樣子給我編1000領。同時又問,買你1000領席子的話,每領席子多少錢?編席子的手藝人想了很長時間說,你要買1000領的話,每領20塊錢吧。美國商人大惑不解,怎麼我買的多單價還貴了呢?他就問手藝人,為什麼我買一領10塊錢,買1000領每領卻要價20塊呢?他請手藝人講個道理出來。手藝人說,你想想,一個人編一條席子是一件愉快的事,而編1000條一樣的席子是件多令人煩惱的事啊!所以每條你必須加10塊錢。從這個小故事裡可以看到文明的價值觀會如此不同。   
文明衝突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宗教衝突�(1)
文明是一種生存方式,是一個民族,一個種族或國家,一個地區共同的或相似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甚至尖銳對立的利益訴求,肯定是各種導致文明衝突的因素中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但不同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也是引發文明衝突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能把文明衝突問題僅僅理解為宗教衝突。 � 喬良: 亨廷頓談文明衝突,說穿了他指的其實主要是宗教衝突,而我認為,文明衝突不能狹隘地理解成宗教衝突。 我們不要把文明衝突問題僅僅理解為宗教衝突,宗教衝突容易把這個問題看簡單了。 文明不全是宗教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