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4 頁)
,我那弟弟是難鎮住那群驕兵悍將的,這西軍將來變成什麼模樣某也不知道。”
“吳玠,帶著麾下兵馬去楊凌所處效命罷,楊凌總歸是賣某這張老臉的,只盼他將來能夠記住某今日的香火之情,將來西軍有難,說不得還得倚仗此人伸一把手。”
……
燕京城中,自宋師北伐以來,都是人心惶惶的模樣。
北有女真於關外虎視眈眈,南有大宋兵馬呈兵白溝河,大遼鼎盛時期的疆域早已不復,所能控制的也只有這幽雲十六州而已。
而燕京便是他們心目之中最後得精神倚仗。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宰相李處溫建軍各位大臣,在燕京城中掀起了一派亡國理論,燕京也有些不穩的跡象。
正所謂亂世之中出英雄,就在這個時候大石林牙,蕭幹揮師南下,大敗宋人北伐之師。
這份功績,對於這個風雨飄搖的殘遼來說,實在是有些振奮人心了。
燕京城之中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就連宰相李處溫也不得不強自按捺下小動作,李處溫為漢人,到了這個時候,也實在沒有和大遼國祚同始終的覺悟。
雖然說李處溫權主軍國事,可是真正的兵權是不可能由漢人掌握在手的,更不用說在燕京南都中樞,真正握著大遼兵權的便是兩人,耶律大石和蕭幹。
可是二人挾著大勝之勢歸來,即便是深得蕭普賢皇后信重的李處溫也只得偃旗息鼓。
蕭幹也耶律大石都是人傑,回到燕京之後,便是將宮中的侍衛全部換掉,國事之上,也是大權獨攬,倒不是他們太過霸道,因為這等時候,就是需要一個頂天立地豪傑,能夠將場面震得下來,可惜的是,值此末世,這樣的人物大遼竟然出了兩位,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即便是兩人回到燕京,先前還有些動亂的燕京,頓時就平靜了下來,可是在這平靜的背後卻是醞釀著一股更大的風暴,那就是他們新立的天賜皇帝耶律淳病重垂危,隨時都有歸天的危險。
而皇帝歸天之後呢,大石林牙和蕭幹大王都是值得追隨之人,燕地有識之士,又該追隨於誰?
這些都是後話,還暫時可以不用顧慮,最憂心的便是天賜皇帝的病情,耶律淳乃是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堂叔,可是耶律延禧不爭氣,將大遼江山丟了大半,精銳也是付之一炬,更令人心涼的是,耶律延禧竟然拋棄了追隨他的臣民,先是逃往雲中,後又逃入夾山。
而大遼這個時候已經是群龍無首,外部強敵壓境,所以大遼貴族便是在南都(原為南京,意思就是南部的京城,南京這個詞實在有太多類似之處了,在這裡怕讀者混淆,就直呼南都了)燕京立了他的堂叔耶律淳為天賜皇帝登基,耶律延禧被降為淮陰王。
剛一登基,耶律淳便是大病不起,要知道這個時候的耶律淳已經是五十九歲的高齡,在這個醫療不發達的時代,已經算是高壽,可是這其中卻隱隱約約透露出一股不同尋常的意味。
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貓膩?燕京百姓都是憂慮,而此時此刻,燕京皇宮之內,一向大病不起的天賜皇帝耶律淳正與四軍大王蕭幹對面而坐。
耶律淳和蕭幹表面上是君臣,可是實際上,蕭乾的姐姐蕭普賢女卻是耶律淳的皇后,在耶律淳未曾登基之前,二人便是以相稱,但如今卻比往日多了幾分冷淡。
耶律淳本該病怏怏的躺在床上,面色枯槁,奄奄一息,按照御醫私底下的說法,陛下壽命已經不足兩日,可是今天他忘了吃藥,也不知道是他有意忘了還是無意忘了,竟然就從龍榻之上爬了起來。
似乎是為了告知世人他們的郎舅關係好得不行,好不容易清醒的耶律淳就將蕭幹叫到了宮裡,擺上一桌酒席,桌上的菜餚都是耶律淳特意囑咐的,自家小舅最愛吃的菜餚,可是蕭幹吃在口中卻味同嚼蠟,全沒了滋味。
人一但心中有了隔閡,就絕不會交心,蕭幹比耶律淳小了十幾歲,依稀還記得少年之時便是記得自家跟在姐夫後面馳騁圍獵的情景。
“蕭弟啊,朕時日本就無多,你我兄弟二人也是久未宴飲,今日能飲否。”耶律淳的臉上泛出一陣病態的紅光,他登基的時日本來就不久,其中大多數日子還是在病榻之中度過的,大多數的舉止行為還停留在做王爺的時候,更不用說,蕭幹也不是外人,所以稱呼就顯得很是隨意,沒甚架子。
“臣弟如何敢飲,萬一聖體有恙,姐姐的鞭子可是不會饒我。”蕭幹身著一身勁裝,接到皇帝的旨意時他還在軍中,便是卸甲匆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