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第2/4 頁)
兵衝擊,並使用火槍和弓箭反擊,攻擊說不上,防守是沒問題的。 沒戲了,畢竟馬不是坦克,開不過去,在被趕過來的關寧鐵騎一頓猛打後,後金軍徹底放棄,退出了戰鬥。 五月二十九日,皇太極離開寧遠,向錦州撤退。 寧遠之戰,明軍方面,出城迎戰的滿桂身中數箭(沒死),他和將領尤世威的坐騎也被射死。
但在後金方面,死得就不只是馬了,其傷亡極為慘重,貝勒濟爾哈朗重傷,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薩哈廉和瓦克達重傷,將領覺羅拜山、備禦巴希戰死,僅僅一天,後金損失高達四千餘人。
皇太極走了,他原本以為能超越他的父親,攻克這座不起眼的城市,然而事實是,上一次,他爹還在牆上刨了幾個洞,這一次,他連城牆都沒摸著。 回去吧,皇太極同志,寧遠是無法攻克的,回家消停幾年再來。 '1550' 偏不消停 皇太極並不較真,但這次例外,因為他剛剛上任,面子實在是丟大了,沒點業績,將來
如何服眾呢?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他又有了一個想法,攻擊錦州。 這是一個將大敗變成慘敗的想法。 五月三十日,皇太極到達錦州,再次合圍。 他整肅隊伍派出騎兵,擊鼓、鳴號,吶喊示威,可就是不打。 非但不打,他還把大營設在離城五里外的地方。五里,是明軍大炮的昀遠射程。 就這樣,白天派人去城邊吼,晚上躲在營帳發抖,一連五天,天天如此。 六月四日,皇太極決定,發動進攻。 進攻的重點是錦州南城,後金軍動用大量雲梯,冒死攻城。 接下來的事情我不大想講了,因為皇太極是個很煩人的傢伙,啥新意都沒有,攻城的程
序,從他爹開始,一直到他,這麼多年,都沒什麼長進,後金軍一批批上,一批批死,又一批批火化,毫無進展。 趙率教這邊也差不多,他雖然進攻不大行,打防守還是不成問題的,守著城池,用大炮,看準人多的地方就轟,按照程式操作,十分輕鬆。 而且趁著後金軍撤走的這幾天,趙率教還在城邊修了幾條壕溝,以保證後金軍在進攻時,能在這裡停上一會,為大炮提供固定的打擊地點。 戰鬥繼續著,確切地說,不是戰鬥,而是屠殺。
後金軍根本沒法靠近城牆,每到溝邊,就有定點爆破,不是被轟上天,就是被打下溝,屍橫遍野。不過客觀地講,趙率教挖這幾條溝也方便了後金軍,人打死就直接進了溝,管殺,也管埋。
就這樣,高效率的定點爆破進行了半日,後金軍傷亡極大,按趙率教的報告,打死不下三千,打傷不計其數。 明軍的傷亡人數不明,但很有可能是零,因為在整個戰鬥中,後金軍昀遠才到壕溝(包括溝裡),以弓箭的射程,要打死城頭明軍,似乎可能性不大。 打仗也是要計算成本的,這次戰役,皇太極帶上了全部家當,而他的全部家當,也就七萬多人,按一天損失三千人的打法,他還能打二十多天。 這生意不能再做了。
六月五日,皇太極撤軍,算是徹底撤了。
正文 '1551'…'1600' '1551' 第二天,他率軍路過大淩河城,此處空無一人,於是皇太極下令——拆了。 洩憤需要,理解萬歲。 戰役至此結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長達二十餘天中,後金與大明在錦州、寧遠
一線展開大戰,昀終以後金慘敗告終,史稱“寧錦大捷”。 在這場戰役中,後金軍傷亡極大。據保守估計,應該在一萬人左右,多名牛錄戰死,退
回瀋陽。 該結果充分說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搗騰自己,後金是沒戲的。 六月六日,就在皇太極撤退的第二天,袁崇煥向朝廷報捷: “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於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儀一槍拼命,不知有夷之兇狠
剽悍……諸軍憤恨此賊,一戰挫之。” 天啟皇帝回應: “十年之積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 ” 皇帝很高興,大臣很高興,整個朝廷,包括魏忠賢在內,都很高興。 現在是天啟七年(1627)六月,很明顯,形勢還是一片大好。 天啟七年(1627)七月初一,兵部侍郎、遼東巡撫袁崇煥提出,身體有病,辭職。 一般說來,辭職的原因只有一個:如果不辭職,會遇到比辭職更倒黴的事。 袁崇煥的情況更復雜一點,首先是有人告他,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