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2/4 頁)
,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這一點上,袁崇煥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在擊退努爾哈赤後,他立即派出了使者,給努
老先生送去了一封信,內容如下: “你橫行天下這麼久,今天竟然敗在我的手裡,應該是天命吧! ” 努爾哈赤很有禮貌,還派人回了禮,表示下次再跟你小子算帳(約期再戰)。 至於努先生的內心活動,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這樣的: “我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小小的寧遠,竟然攻不下來,這是命
啊!” 說完不久就死了。 一代梟雄努爾哈赤死了,對於這個人的評價,眾多紛紜,有些人說他代表了先進的,進
步的勢力,衝擊了腐敗的明朝,為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云云。 我才疏學淺,不敢說通曉古今,但基本道理還是懂的,遍覽他的一生,我沒有看到進步、發展、只看到了搶掠、殺戮和破壞。 我不清楚什麼偉大的歷史意義,我只明白,他的馬隊所到之處,沒有先進生產力,沒有國民生產指數,沒有經濟貿易,只有屍橫遍野、殘屋破瓦,農田變成荒地,平民成為奴隸。 我不知道什麼必定取代的新興霸業,我只知道,說這種話的人,應該自己到後金軍的馬儀下面親身體驗。 馬儀下的冤魂和馬鞍上的得意,沒有絲毫區別,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無故剝奪的權力。
'1537' 皇太極 失敗的努爾哈赤悲憤了幾個月後,終於笑了——含笑九泉。 老頭笑著走了,有些人就笑不出來了——比如他的幾個兒子。 當時,具備繼承資格的人,有八個。 這八個人分別是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 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 位置只有一個。 拜許多“秘史”類電視劇所賜,這個連史學研究者都未必重視的問題,竟然婦孺皆知,
且說法眾多,什麼努爾哈赤討厭皇太極,喜歡多爾袞,皇太極使壞,幹掉了多爾袞他媽,搶了多爾袞的汗位等等等等。 以上講法,在菜市場等地遇熟人時隨便說說,是可以的,正式場合,就別扯了。 事實上,打努爾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註定,它只屬於一個人——皇太極。 因為除這位仁兄外,別人都有問題。 努爾哈赤確實很喜歡多爾袞,可是問題在於,多爾袞同志當時還是小屁孩,遊牧民族比較實在,誰更能打、更能搶,誰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親,廣大後金人民是不答應的。 四小貝勒裡的其他三人,那更別提了,年齡小不說,老頭還不待見,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 而四大貝勒裡,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沒資格,排除;莽古爾泰比較蠢,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號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極。 但是代善也有問題——生活作風,這個問題還相當麻煩,因為據說和他傳緋聞的,是努爾哈赤的后妃。 代善是聰明人,有這個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當寬容地表示,自己就不爭這個位置了,讓皇太極幹吧。 於是,在眾人的一致推舉下,天啟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極登基。
在後金將領中,論軍事天賦,能與袁崇煥相比的,只有三個人:努爾哈赤、代善、皇太極(多爾袞比較小,不算)。 但要論政治水平,能擺上檯面的,只有皇太極。 因為一個月後,他做了一件努爾哈赤絕不可能做到的事。 天啟六年(1626)十月,袁崇煥代表團來到了後金首都瀋陽,他們此來的目的是弔喪,同時祝賀皇太極上任。 在很多書籍裡,寧遠戰役後的袁崇煥是很悲慘的,戰績無人認可,也沒有封賞,所有的功勞都被魏忠賢搶走,孤苦伶仃,悲慘世界。 '1538'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說法是未經史籍,也未經大腦的,因為就在寧遠勝利後的幾天,袁崇煥就得到了皇帝的表揚,兵部尚書王永光跟袁崇煥不大對勁,也大發感慨: 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 總之,捷報傳來,全國歡騰,唯一不歡騰的人,就是高第。 這位兄弟實在太不爭氣,所以連閹黨都不保他,被幹淨利落地革職趕回了家。 除口頭表揚外,明朝也相當實在,正月底打勝,2月初就提了,先是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一個月後又加遼東巡撫,然後是兵部右侍郎,兩個月內就到了副部級。 部下們也沒有白乾,滿桂、趙率教、左輔、朱梅、祖大壽都升了官,連他的孫承宗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