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1/4 頁)
判斷:快逃。 '1456' 可是來去自如只是一個幻想,很快代善就發現,自己已經陷入重圍。明軍毫不客氣,一
頓猛打,代善部傷亡十分慘重。好在來的多是騎兵,機動力強,拼死往外衝,總算奔出了條
活路,一口氣跑上百里,直到遇見接他的二貝勒阿敏,魂才算漂回來。 此戰明軍大勝,擊潰後金軍千餘人,戰後清點斬獲首級六百多顆,努爾哈赤為他的試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孫承宗督師遼東的幾年裡,雙方很有點相敬如賓的意思,雖說時不時搞點小摩擦,但
大仗沒打過,孫承宗不動,努爾哈赤不動。 可是孫承宗不動是可以的,努爾哈赤不動是不行的。 因為孫大人的任務是防守,只要不讓敵人進關搶東西,他就算贏了。 努爾哈赤就不同了,他的任務是搶,雖說佔了挺大一塊地方,但人都跑光了,技術型人
才不多,啥產業都沒有。據說有些地方,連鐵鍋都造不出來。孫承宗到遼東算出差,有補助,還有朝廷送物資,時不時還能回去休個假,努先生完全是原生弁,沒人管沒人疼,不搶怎麼辦?
必須搶,然而不能搶,因為有孫承宗。 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美國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形象代言人——山姆大叔。這位大叔的來歷就不說了,他的具體特點是面相端正,勤勞樂觀,處事低調埋頭苦幹,屬於那種不怎麼言語,卻特能幹事的型別,是許多美國人爭相效仿的楷模。 孫承宗就是一個山姆大叔型的人物,當然,按年齡算,應該叫山姆大爺,這位仁兄相貌奇偉(畫像為證),極富樂觀主義精神(大家都不幹,他幹),非常低調(從不出兵鬧事),經常埋頭苦幹(參見前文孫承宗業績清單)。 剛開始的時候,努爾哈赤壓根瞧不起孫大爺,因為這個人到任後毫無動靜,一點不折騰,
什麼一舉蕩平,光復遼東,提都不提,別說出兵攻擊,連挑釁鬥毆都不來,實在沒意思。 但慢慢地,他才發現,這是一個極其厲害的人。 就在短短几年內,明朝的領土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從關外的一畝三分地,到寧遠,再到
錦州,在不知不覺中,他已收復了遼東近千里土地。 更為可怕的是,此人每走一步,都經過精心策劃,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趁你不注意,就刨你兩畝地,每次都不多佔,但佔住了就不走,幾乎找不到任何弱點。 對於這種抬頭望天,低頭使壞的人,努爾哈赤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
方大踏步的前進,自己大踏步地後退,直到天啟五年(1625)十月的那一天。 '1457' 幕後 這一天,努爾哈赤得到訊息,孫承宗回京了。 他之所以回去,不是探親,不是述職,也不是做檢討,而是徹底退休。 必須說明的是,他是主動提出退休的,卻並不情願,他不想走,卻不能不走。 因為他曾無比依賴的強大組織東林黨,被毀滅了。 關於東林黨的覆滅,許多史書上的說法比較類似:一群有道德的君子,在無比黑暗的政
治鬥爭中,輸給了一群毫無道德的小人,昀終失敗。 我認為,這個說法,那是相當的胡扯。 事實上,應該是一群精明的人,在無比黑暗的政治鬥爭中,輸給了另一群更為精明的人,
昀終失敗。 許多年來,東林黨的失敗之所以很難說清楚,是由於東林黨的成功沒說清楚。 而東林黨的成功之所以沒說清楚,是由於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 這不是順口溜,其實一直以來,在東林黨的興亡之中,都隱藏著一些不足為人道的玄機,
很多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不說。 湊巧的是,我是一個比較較真的人,對於某些很難說清楚的問題,不足為人道的玄機,
有著很難說清楚,不足為人道的興趣。 於是,在查閱分析了許多史籍資料後,我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 東林黨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強大,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過於強大。 萬曆四十八年(1620),在楊漣、左光斗以及一系列東林黨人的努力下,朱常洛順利即位,
成為了明光宗。 雖然這位仁兄命短,只活了一個月,但東林黨人再接再厲,經歷千辛萬苦,又把他的兒
子推了上去,並昀終控制了朝廷政權。 用正面的話說,這是正義戰勝了邪惡,意志頑強,堅持到底。 用反面的話說,這是賭一把,運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