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3/4 頁)
是鳥叫(禽鳥之音)! 我覺得,這句話十分之中肯。 此外,他還針對當時的朝廷,說了許多意見和看法,為萬曆提供了借鑑。 然後,他把這些內容寫成了密疏,派人送給萬曆。 這是一封極為機密的信件,其內容如果被曝光,後果難以預料。 所以王錫爵很小心,不敢找郵局,派自己家人攜帶這封密信,並反覆囑託,讓他務必親
手交到朝廷,絕不能流入任何人的手中,也算是吸取之前申時行密疏走光的經驗。 但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一次,他的下場會比申時行還慘。 話說回來,這位送信的同志還是很敬業的,拿到信後立即出發,日夜兼程趕路,一路平
安,直到遇見了一個人。 當時他已經走到了淮安,準備停下來歇腳,卻聽說有個人也在這裡,於是他便去拜訪了此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李三才。
李三才,字道甫,陝西臨潼人,時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鳳陽巡撫。 這個名字,今天走到街上,問十個人估計十個都不知道,但在當年,卻是天下皆知。 關於此人的來歷,只講一點就夠了: 二十年後,魏忠賢上臺時,編了一本東林點將錄,把所有跟自己作對的人按照水滸一百
單八將稱號,以實力排序,而排在此書第一號的,就是托塔天王李三才。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十分厲害的人物。 因為淮安正好歸他管,這位送信人原本認識李三才,到了李大人的地頭,就去找他敘舊。 兩人久別重逢,聊著聊著,自然是要吃飯,吃著吃著,自然是要喝酒,喝著喝著,自然
是要喝醉。 送信人心情很好,聊得開心,多喝了幾杯,喝醉了。 李三才沒有醉,事實上,他非常清醒,因為他一直盯著送信人隨身攜帶的那口箱子。 在安置了送信人後,他開啟了那個箱子,因為他知道,裡面必定有封密信。 '1350' 得知信中內容之後,李三才大吃一驚,但和之前那位洩露申時行密疏的羅大紘不同,他
並不打算公開此信,因為他有更為複雜的政治動機。 手握著這封密信,李三才經過反覆思考,終於決定:篡改此信件。 在他看來,篡改信件,更有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謂篡改,其實就是重新寫一封,再重新放進盒子裡,讓這人送過去,神不知鬼不覺。 可是再一細看,他就開始感嘆:王錫爵真是個老狐狸。 古代沒有加密電報,所以在傳送機密信件時,往往信上設有暗號,兩方約定,要麼多寫
幾個字,要麼留下印記,以防被人調包。 李三才手中拿著的,就是一封絕對無法更改的信,倒不是其中有什麼密碼,而是他發現,
此信的寫作者,是王時敏。 王時敏,是王錫爵的孫子,李三才之所以認定此信系他所寫,是因為這位王時敏還有一
個身份——著名書法家。
這是真沒法了,明天人家就走了,王時敏的書法天下皆知,就自己這筆字,學都沒法學,短短一夜時間,又練不出來。 無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抄錄了信件全文,並把信件放了回去。 第二天,送信人走了,他還要急著把這封密信交給萬曆同志。 當萬曆收到此信時,絕不會想到,在他之前,已經有很多人知道了信件的內容,而其中之一,就是遠在無錫的普通老百姓顧憲成。 這件事可謂疑團密佈,大體說來,有幾個疑點: 送信人明知身負重任,為什麼還敢主動去拜會李三才,而李三才又為何知道他隨身帶有密信,之後又要篡改密信呢? 這些問題,我可以回答。 送信人去找李三才,是因為李大人當年的老師,就是王錫爵。 非但如此,王錫爵還曾對人說,他昀喜歡的學生,就是李三才。兩人關係非常的好,所以這位送信人到了淮安,才會去找李大人吃飯。
作為鳳陽巡撫,李三才算是封疆大吏,而且他本身就是都察院的高階官員,對中央的政治動向十分關心,皇帝為什麼找王錫爵,找王錫爵幹什麼,他都一清二楚,唯一不清楚的,就是王錫爵的答覆。
昀關鍵的問題來了,既然李三才是王錫爵的學生,還算他的親信,李三才同志為什麼要背後一儀,痛下殺手呢? 因為在李三才的心中,有一個人,比王錫爵更加重要,為了這個人,他可以出賣自己的老師。 萬曆二年(1574),李三才考中了進士,經過初期培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