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種“每個符號都開啟了一扇通向心靈之門的精神迷霧”(仍然來自於菲利浦?斯塔克)後,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搬到了附近的一家老式酒店。
過度設計有點類似在不考慮兩面性的情況下盲目歡迎新技術。什麼將會得到加強?什麼將會被削弱?什麼又將會被取代?的確,少就是多,但是總不能少到一無所有吧!只要設計酒店依然流行,它就不愁沒有客人,但是新奇就會漸漸淡去,人們的基本需要卻不會。不管人們對品位有多少種不同的定義,僅僅以設計為目的進行設計肯定是不行的。
去年,在其他方面頗有判斷力的《金融時報》在一篇社論中說,炫耀性消費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透過“奢侈體驗”實現的自我滿足,它還提到阿瑪尼(Armani)和寶格麗(Bulgari)等品牌都已經進軍豪華酒店。“奢侈體驗”受到的重視可能越來越高,但是仍然不會取代其他形式的炫耀性消費。
5 時尚、建築和藝術
在一本關於藝術與時尚的新書中,作者亞歷克斯?科爾斯(Alex Coles)提到了傳奇藝術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他說過,‘藝術和有錢人之間總是存在天然的紐帶’,但是這一紐帶聯絡的雙方也可能是有相當距離的。把藝術引入現實的物質世界中,這一距離就徹底消失了。”科爾斯這裡指的是時尚公司在接受藝術的程度方面的“一個重大轉變”。
難怪在這個充斥著奢侈品的世界中,各大名牌還要想方設法吸引顧客。奢侈品市場是飽和的,也就是供大於求的。那麼這些品牌應該是解決問題還是尋找新的機遇呢?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呢?或者,就像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所說的那樣:“怎樣才能使人保持旺盛的購買慾呢?”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文化:視覺文化正在佔領世界(10)
答案便是尋求藝術與時尚的共存。像唐培裡儂香檳(Dom Pérignon)和夏奈爾(Chanel)等的超級品牌正在採取製作五分鐘創意短片的形式,為它們的產品營造出一種嚴肅的藝術氛圍。時尚品牌不斷藉助大牌導演和明星為自己造勢。澳大利亞導演巴茲?魯赫曼(Baz Luhrmann)就曾經為夏奈爾製作出堪稱完美的短片,他透過一系列的奢華場景把片中的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塑造成了人們的夢中情人。阿瑪尼則請來了自己的“心靈伴侶”米歇爾?法伊弗(Michelle Pfeiffer),請我們透過他的太陽鏡看世界。烏瑪?瑟曼(Uma Thurman)是豪雅表(TAG Heuer)的全球品牌大使,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的魅力則融入了的奈斯布萊索的香味中。路易?威登…軒尼斯(LVMH)的瓊?馬克?L(Jean Marc LeCave)說,“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國際明星,東京、上海、紐約和巴黎的人們都熟悉的明星。”
卡爾?拉格菲爾德曾經為唐培裡儂DP98香檳拍攝過一組圖片,並把它們組合成了一幅新的畫面:優雅的香檳、美女、時尚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對這種遙不可及的意境的嚮往。卡爾?拉格菲爾德的作品為那些夢想著童話生活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曾經說過:“時尚已經不再只是你穿的衣服。它是我們前進的全部動力。”
聯盟中的第三元素
藝術和金錢之間的紐帶再沒有像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那樣更加緊密的了。歷史上哪一個國王和王后、主教和當權者周圍沒有藝術、詩歌、音樂和偉大建築呢?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的名字就隨著最偉大的皇家行宮——凡爾賽宮(Versailles)而流芳百世。當今的上流社會,商業和時尚界的有錢人現在也重新回到這一潮流,把藝術、時尚和建築用金錢這一紐帶結合在了一起。
當走在巴黎的“金三角”:蒙田大道(Montaigne)、喬治五世大街(avenue George…V)和弗朗索瓦一世大街(rue Francois…ler)時,你會發現這裡的時尚界頂級品牌就像電線上的麻雀一樣密密麻麻:迪奧(Dior)、夏奈爾、羅莎(Rochas)、愛馬仕(Hermès)、卡地亞、普拉達(Prada)、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