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20多年的歷史。這樣反反覆覆地從頭建立,令中國企業界勇於創新,鮮有繼承。
曾文祺的專欄,看上去很輕靈,筆觸細膩,大多從自己企業的生意、員工寫起,可連續起來讀,卻感厚重。比如,他看當年內地熱播的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想起臺灣企業界幾十年前旺盛的創業激情,以及近些年這種激情的消退。他的很多文章,都帶有這樣的視角。臺灣企業與內地企業,中國企業與歐美企業,點點滴滴,無意識地交融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比較周全的企業世界。這是內地企業界最感缺乏的。內地企業剛剛被視作“全球工廠”,就又趕在“走出去”的路上,20多年的積累,真的能夠支撐這樣迅猛的步伐嗎?如果要補課,眼下最缺的是什麼?我覺得還是一份來自點滴積累的國際商業視野。生意做到哪裡,文化補習應該跟到哪裡;海外商業人員,最好是比較徹底地融入當地社會生活,建立起細膩的國際商業感覺。這些感覺,一代代傳承下去,中國的企業才有可能從精神上成為全球公司。
明基說自己是一家以中國為基地的跨國公司。的確,在短短4年時間裡,我們這些內地媒體人親眼見證了它在蘇州的換標改名,見證了它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打出紫色的BenQ標誌,見證了一家華人公司如何創造世界級品牌。說實在的,對明基的這些步伐,很大程度上是透過曾文祺瞭解的。從4年前劉韌介紹我認識曾文祺以來,每年我們都要見兩三次面,我去過蘇州明基,參加過他們的全球供應商大會,主持過他們在蘇州電博會上關於華人全球品牌的論壇,也曾邀請曾文祺到我們雜誌社給編輯記者們作過演講。後來我知道,他和內地其他財經媒體的總編、主編們也都打成了一片,談文論藝,喝酒聊天。再後來聽說,他終於要告別鑽石王老五的生活了,結束他單身漢日子的,竟然也是一位內地媒體人!
曾文祺喜歡媒體,喜歡與媒體人交往,自然是出於“文學青年”的天性,但應該也與他的事業有關係。還是在初次見面時,他就和我談起一個問題:人的左腦右腦是有分工的。做代工製造的人,左腦發達;而做品牌的,要右腦發達。他認為臺灣大多數企業是代工出身,對成本控制、流程管理非常精通,但大家都不願意脫離大跨國公司的供應鏈自創品牌。“用左腦思考和用右腦思考,完全是兩類不同的人!”他追隨李焜耀先生到內地另闖一片天地,不但是地域上的轉換,還包含了從代工到品牌的路線轉換。要在代工文化的慣性下另闢蹊徑做品牌,曾文祺的好文天性就派上了大用場,包括給雜誌寫專欄。當然,一個忙忙碌碌的營銷人要按照固定的刊期、字數和風格寫出令讀者印象深刻的好文章,開始也是“趕鴨子上架”,需要我們的編輯房毅一遍一遍地和他溝通,直到後來漸入佳境——可以說,專欄磨鍊了他的右腦。
未來20年,是中國企業從加工向品牌進化的20年。日本企業在30年前,韓國企業在20年前,已經成功走過了這樣的道路。這將是中國企業史上重要的一個篇章。如果足夠幸運,明基的品牌和曾文祺的專欄文章,將成為這個篇章中的一個細節。
(牛文文:《中國企業家》雜誌主編。)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序二 對“洗腦文化”的反動
文/吳曉波
我對從事過某種職業的人充滿敬意,其中之一,就是水手。
茫茫大海中,水手日日苟踞在一個狹小、潮溼的空間裡,天天經受駭浪的顛簸,時時面對無邊無際的空虛,在到達港口之前,水手的時間總是與煎熬和揮霍有關,他的生命隨時有可能被輕易地剝奪,浮躁和無助的渺小感總是籠罩在航行的每一個日出月落。我之所以對當過水手的人充滿敬意,是因為我覺得,大凡經歷過這種歷練的男人應該算是被徹底地折磨和鍛造過一回了,他知道什麼是渺小,什麼是敬畏,知道如何抵抗空虛,明白如何打發生命,普通人看來很大的困難在這些人眼中大概都不是問題。
所以,當我聽曾文祺說他曾經當過水手,便油然地對他另眼相看。在我看來,水手的經驗足以讓人從容應對商海的動盪和考驗,而且會在這期間比其他人多出另一番的體驗。我想,9年前,當他孤身一人揹著行囊從臺灣來到大陸的時候,舉首瞭望廣袤的中國市場,內心一定也像他當年做水手面對大海時一樣的充滿好奇、恐懼和絲絲的爭勝感。數載既過,曾文祺和他服務的臺灣明基並未被市場吞噬,他們從小小的鍵盤產品起步,劍及履及,日日生大,如今已悍然成為中國IT市場的主流力量,2005年初,明基更是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