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頁)
林通道問題和東德進行談判——這樣做就等於在事實上承認東德;要麼不得
不使用武力保衛交通——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引起原子戰爭的危險,因為蘇聯
答應給東德進行軍事援助,不能不設想戰爭有可能會升級。前一種做法阿登
納絕不會答應,因為盟國曾經承諾過聯邦德國的“單獨代表權”。如果盟國
向蘇聯作出這樣的讓步,可以想象聯邦德國將以退出大西洋聯盟相威脅。後
一種做法的危險則令許多人不寒而慄。西方國家事實上存在著兩種態度,一
是以英國麥克米倫為首,傾向於向蘇聯作出一些讓步,以使赫魯曉夫最後通
牒的態度緩和下來;再是阿登納力主,認為必須堅持下去,決不也沒有必要
在西柏林問題上作任何妥協。戴高樂對阿登納的友情在這時候顯露出來了,
法國堅決站在聯邦德國一邊,認為不應該“在最後通牒的形勢下舉行談判”。
對在這樣關鍵的時候戴高樂挺身而出,阿登納感動萬分。
西方聯盟分成兩派,互不相讓,在這種形勢下,美國的態度很關鍵。美
國顯然很難下決心是否應該為了保衛西柏林一小塊遙遠的土地而打一場原子
大戰,犧牲十億人,因此,美國顯得很猶豫,摩稜兩可。在蘇聯遞交最後通
牒的前一天, 11 月26 日,杜勒斯在華盛頓舉行了記者招待會。當有人間
美國是否可能與作為蘇聯代理人的民主德國代表進行談判時,杜勒斯的表示
是“是的,可以”,但這種談判並不表示承認民主德國,而蘇聯也不能因此
而推卸所負有的解決德國和柏林問題的責任。阿登納對杜勒斯的“但是”很
擔心。幸虧形勢發展有如他的準確判斷,蘇聯的“最後通牒”並非真正最後
通牒的意義。1959 年1 月初,赫魯曉夫派米高揚到華盛頓。米高揚對杜勒斯
解釋,赫魯曉夫提出的6 個月期限只具有指示性質,實際上並不是最後通牒。
米高揚的解釋讓阿登納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儘管如此,蘇聯的態度依舊陰晴不定。在派米高揚去美國作解釋之後,
赫魯曉夫又採取了新的行動。1 月10 日,蘇聯政府照會美、英、法三國及二
戰中對德作戰的所有國家,並遞交了一份對德和約草案。阿登納政府也收到
了。赫魯曉夫的草案把德國一分為三,強調德國除了按目前情況分成兩部分
外,柏林還將成為德國的第三部分。整個德國將實現中立化並脫離西方,接
受美蘇兩國監督,監督不僅擴大到軍事方面,也包括不能損害最惠待遇的條
款。這意味著德國將脫離歐洲,並取消歐洲機構。當然,西方拒絕了蘇聯的
對德和約草案。阿登納立即指示聯邦德國外長勃倫塔諾向西德電視臺記者發
了一項宣告,作出明確表態:“德國人民和整個自由世界對這些要求只能作
出這種答覆,一個明確的‘不’字”。
這期間有幾件事令阿登納感到惱人並在他看來對柏林問題的解決明顯不
利。頭一件事是1959 年2 月,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跑到莫斯科去探聽虛實。當
2 月3 日英國駐波恩大使克里斯托弗·斯蒂文來通知他這個訊息時,阿登納
第一個反應是這次訪問將在整個俄國被看成是赫魯曉夫的一個勝利,蘇聯會
認為這是西方不團結的一個標誌,“所付的代價太大了”,阿登納對杜勒斯
說。第二件事是他的老朋友、以與俄國人打交道不妥協著稱的美國國務卿杜
勒斯在2 月7、8 兩日訪問波恩回國後,被確診患了癌症。杜勒斯把他的工作
移交給了助手克里斯瑟·赫脫,後者在與俄國人打交道的經驗方面遠不如杜
勒斯豐富。第三件事是1959 年3 月15 日法國來了一個急轉彎的通知,說法
國將把它的地中海艦隊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統率範圍中撤出,以便執行法國
在地中海領域的特殊任務。儘管阿登納從應改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一角度
理解戴高樂並給以支援,但牽一髮而動全身,法國在這時同美國鬧獨立無疑
是對西方聯盟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