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頁)
生為
聯邦總理,就不能確保這一點,這樣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毫無意義。
為此,我再一次強調,我必須放棄參加聯邦總統的競選。”
此信的結果是阿登納同議會黨團兩方都較上了勁。議會黨團主席克羅
內、聯邦議院議長格斯登美爾、德意志聯邦銀行總裁布勒辛以及費爾德門格
斯等人先後來請阿登納改變看法,阿登納主意已定,不願更變;艾哈德也再
度表示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放棄競選聯邦總理。雙方都不願作出讓步。阿登
納連續不斷地同議會黨團主要領導進行了一系列談話,但毫無進展,不能從
根本上解決問題。從5 月份開始,雙方一直僵持到了6 月初,阿登納終於確
信議會黨團已決心不再接受他的主意,失望之餘他作出了一個決斷:放棄聯
邦總統的競選。
阿登納為他的這一決定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儘管由於他的崇高威望,議
會黨團尊重他的這一決定,但他與議會黨團之間的分裂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阿登納雖然仍然是聯盟黨議會黨團領袖,但是黨內團結與統一的基礎喪失
了。新聞輿論將此事大作渲染,炒得沸沸揚揚。
最失望的是經濟部長艾哈德。當阿登納宣佈這一決定時,他仍然在華盛
頓。據德新社6 月7 日的報道,艾哈德在華盛頓發表了講話,認為阿登納繼
續擔任聯邦總理的決定,無論是對於德國的利益,還是對“民主傳統精神”
都是遺憾的。艾哈德發怒了,他要求阿登納為此公開向他道歉,他感到自己
受到侮辱,因為輿論界的報道已使人產生出他沒有能力繼續奉行聯邦政府政
策的印象。阿登納拒絕了艾哈德的要求,他認為無需如此。阿、艾之爭削弱
了聯盟黨的內聚力。議會黨團試圖在中間充當和事佬,於是在進行調解時通
過了一個決議。這個決議本身也是模稜兩可的,它說:
“議會黨團贊同聯邦總理先生的宣告,對於聯邦經濟部長的
任何貶低都是與他無關的。議會黨團對艾哈德教授表示特別的信
任。它對於有損於他威信的言論表示遺憾。”
在議會黨團的調解下,阿登納和艾哈德和解了、但和解只是一個表面現
象,公眾對這事件本身感到深深的失望。人們的議論是:基督教議會黨團以
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國家領導職位是不應該的。社會民主黨更是竭盡全力使火
上澆油,促進了這場危機。於是,阿登納由“偉大的民主總理”形象轉變成
一個“頑固的、貪戀權勢的老頭”了,阿登納的國內政治形象從此蒙上了一
層陰影。再加上8 月13 日柏林牆的修建,徹底分開了兩德,使統一的夢想破
滅,聯盟黨大失人心。
1961 年秋,在聯邦議院第四屆大選中,聯盟黨失去了絕對多數,不得不
再次求助於自由民主黨以組成聯合政府。阿登納仍然出任政府總理,但他不
得不接受自民黨提出的在新的四年執政期內以“自願辭職”為先決條件。聯
盟黨支援這一點,還決定以艾哈德作為他的接班人。阿登納已經無力反對了。
這一切深深刺痛了阿登納的心,一種遲暮的感覺油然而生。
大洋彼岸的不諧之音
火炬已經傳到新一代的美國人手中。。
——1960 年1 月1 日 美國第35
屆總統約翰·肯尼迪就職演說
過去已經提到,阿登納的外交政策是以對美關係和對法關係為支撐的。
與法國友好是為了穩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而美國對德國政策的支援則
是聯邦德國實現外交政策目標不可或缺的條件。自從馬歇爾計劃和第一次柏
林危機以來,絕大多數聯邦德國人都認識到聯邦德國必須獲得美國的信任,
阿登納一直極為老練地處理對美關係,這一點使他獲得了同胞們的讚賞。阿
登納在美國也享有很高聲譽。他不僅善於同美國政府方面打交道,而且在美
國公眾面前他也大得人心。許多美國知名人士認為,阿登納也許是僱用專門
宣傳機構爭取美國輿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