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3/4 頁)
從1789 年的疆界範圍內徵募的人。可是,既然從在這疆
土範圍內徵募計程車兵總數從未超過這個數字,那就是說全體官兵有去無回,
更不必說被俘的了。事實上從1800 年到1815 年間實際損失可能不到一百萬
人,約佔總數的百分之四十,其中有三分之一失蹤,這些人肯定不是都死了。
這個數字還要加上從1789 年以後法國新合併的疆域內徵募的大約二十萬法
國人,以及從盟國和屬國徵募的大約二十萬人。尤其不應忘記的是,陣亡人
數僅佔死亡總數的一小部分: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陣亡百分之二,在滑鐵盧
戰役中陣亡數目最大,佔百分之八點五。其餘的人或者因為受傷、患病而死
在醫院裡,或者因疲憊不堪、飢寒交迫而亡。
拿破崙對待供應問題的態度引起許多可怕的後果。法國的佔領變得日益
不得人心。搶劫與掠奪成風,這就使紀律大為鬆弛,士氣極為低落。強行軍
使得部隊把殘廢者與掉隊者拋在後面,他們聚眾結夥,無所不為。悲慘的境
遇常常引起兵變。最糟的是,拿破崙的軍事體系是以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
地方為依據而制定的,主要是倫巴第,在那裡他曾經進行過頭兩次歐洲戰
役。當他侵入北德意志、波蘭、西班牙和俄羅斯時,地理條件就使得他的戰
爭體系行不通了,於是軍隊便陷入了危境。
三、戰爭指揮
在舊制度的最後年代裡,法國的軍事學家曾論證了由弗里德里希二世加
以完善的傳統作戰方法的不利方面:一支不連貫的部隊,沿著單一的道路以
線式隊形緩慢行進,不能控制整個作戰區域,因此不能迫使敵人迎戰或在敵
人堅守陣地時進行機動迂迴。然而,要等到法國革命才使戰爭突破墨守成規
的作戰方式。隨著兵員數量的增加和發動群眾戰爭,法國革命的將軍們不得
不把軍隊組成為師,以便於指揮。不過很快發現這種新編制仍有不妥之處,
因為隨著師的數目逐漸增加,總司令要協調各師間的行動就很感困難。騎兵
和炮兵分別編入各師,所以便不可能集中使用它們的力量。督政府時期曾斷
斷續續地試行過一種較高一級的部隊編制即軍團,1800 年莫羅曾指揮過三個
軍團,每個軍團包括四個師,但是沒有後備隊。拿破崙從法國革命的實際經
驗中以及從吉貝爾和布林塞①的教導中引伸出自己的戰略思想;但是在馬倫
哥戰役中他才最後確定了部隊的編制:每個軍團有兩個或三個師,儘可能配
有少量的騎兵;大部分騎兵組成獨立的兵種,炮兵後備隊則直屬最高統帥指
揮。執政府時期,這種組織運用到了全軍。這些師和軍團的力量仍然是不斷
變化的。1805 年,一個軍團包括二至四個師,總人數在一萬四千人到四萬人
之間;一個師由六個到十一個營組成,人數從五千六百人到九千人不等;一
個團包括一至三個營。次年,軍隊實行了較為正規的規定,每師有六千到八
千人,每團由兩個營組成。
拿破崙的軍事天才表現在使幾個軍團協同行動的能力。這種藝術在於部
署和指揮幾個軍團如何進軍,以便能夠控制整個作戰區域,使敵軍無從脫
身;同時,各個軍團還得要保持相當近的距離,以便能夠集中部隊進行戰鬥。
軍團的部署一般採取容易變化的梅花陣形。在向敵人開進時,隨著某些軍團
發現自己容易遭到突然襲擊,戰線就逐漸收縮。有時,如在艾勞①,軍團在
確定朝一個較遠的前進方向之後,就在戰場上進行集結,以便就在前進中迂
回和包抄敵人。戰役的總佈局需要兩個不同的戰鬥計劃,它取決於拿破崙是
打算同一支單獨的敵軍部隊作戰,還是希望在幾支敵軍之間佔領中心陣地,
如1796 年至1797 年在曼圖亞周圍的戰鬥,或者如在1813 年的情形那樣。
無論如何,部署根據環境而變化,從未拘泥於一種方式,拿破崙的戰略是一
種藝術,雖然也有一些原則,但在判斷形勢和作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