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棄了雖然少但是有保障的工資,借用大街小巷的說法就是他們“打破了鐵飯碗”。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作出了這樣的選擇,他們用實際行動鼓勵了其他人,主要是年輕人紛紛下海。
第34節
我的故事講到這裡,另一個國家如何飛躍到世界經濟的前沿似乎就可以預知了。中國迎難而上,衝破了機會和人才的重重困難。中國的發展幾乎就像是一部怪誕小說。你只能用資料說話,而不是屍體,誠然,這個比喻可能有點壓抑。隨著中國逐漸融入國際經濟體制,共產黨領導人也開始服從於市場經濟的部分規則。市場經濟慢慢地接替了計劃經濟,展現出它慣常的魔力。自1979年以來,中國的總體經濟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長。這種無與倫比的經濟發展可以以其他常用方式重新表述一遍。25年間,中國的GDP增長了七倍,1989~2004年,它的全球購買力從5。4%提高到12%以上。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中國就從低收入國家變成了土耳其和巴西這樣的中等收入國家,而且實現這些發展的同時,它還得監督著十幾億的國民。
中國走向市場的第一步是出讓它的中小型國有企業。中國雖然保留了大型國有企業,但是也改變了它們的經營方針。中國共產黨把這些大型企業的經營權交給了職業經理人,這些經理人可以維護所有者權益,他們的業績表現也能為自己帶來適時的回報。中國的國有重工業企業基本上是為軍事需要提供服務。1984年,中國政府甚至允許一些準國有企業以協議價格出售多餘的產出。這些國有企業的經營更加自主了,可是它們的收益卻下降了,因為它們用我們所說的利潤提高了員工的工資,增加了他們的福利。這些企業揹負著冗員和退休養老金的重擔,處於明顯的劣勢。它們沒有服務於國家更需要的輕工業和服務業。汽車製造企業多是國有企業或是與外國公司形成的合資企業,這種安排在酒店業也很常見。
中國的經濟特區
鄧小平在南方沿海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這些地方可以進行自由交易並且接受外國投資。事實證明,這些特區非常成功,其他14個沿海城市很快也獲得了同樣的特權。價值觀改變行為。中國共產黨在建立這些特區以前,曾認為經濟繁榮的南部省份廣東因為靠近繁華的香港,所以已經被西方野蠻的生意人汙染了。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後,成了中國現代化的典範。
中國共產黨放開了許多領域,派出了一批年輕的領導人去西歐、美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參觀學習。這些人考察回來後,認為中國應該效仿一個世紀以前日本明治維新的應急計劃。蘇聯解體使鄧小平否決了一些黨內領導人的提議,他們依然贊成中央計劃。統治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鄧小平擁有著作為政黨主席必要的管理技能,他知道如何授權和斡旋。他沿襲了毛澤東分散化決策的方針,在農村地區紮下深根的共產黨官員是貫徹這個方針的基礎,毛澤東把很多責任託付給了他們。改革派想戰勝保守派的反對,於是在文辭上耍了些花招,他們把改革行動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他們以前的中央計劃看成是需要再加工的方法論。
為了適應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並存的狀況,中國共產黨推出了零售和批發都適用的價格和匯率的雙軌制。因為差距大,所以除非產品質量明顯不同,人們一般都會爭先購買法定的物品。雙軌制也鼓勵了受賄。人們利用自己的黨內關係以較低的價格購買物品,或以較高的價格把工業材料倒賣給私營企業。這種腐敗形式使共產黨飽受批評,而且加速了向私人生產的邁進。1993年,浮動匯率制度代替了中國人民銀行的特殊匯率,雙軌制被淘汰了。行賄受賄對中國其他方面的直接進步也構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賄賂絕不只存在於東方世界。2008年,偉大的德國西門子公司因為過去60年在世界各地的非法付款而支付了公司歷史上最大的一筆罰金——16億美元。
第35節
n米n花n書n庫n ;www。7mihua。com
1978年,中國從農業經濟開始啟動了它的改革方案。中國的農村人口從共產黨上臺時的89%下降到了71%,但這個佔比仍然很大。困擾中國經濟的還是兩個老掉牙的問題:糧食不足,農村人口的就業崗位不夠。1978年末,也就是鄧小平啟動改革的前夕,一個集體農場偷偷把土地出租給了個體農戶,並且分配了強制的採購定額。這次秘密改革的成功證明了私有化農業的好處,儘管天氣乾旱,這個安徽省的集體農場的糧食產量仍然增加了30%。因此共產黨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