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在,在流行病中採用的迷信手段依然沒有根除。
民間偏方:薰香療法
1348年爆發黑死病期間,許多芳香植物與藥草,像大蒜、松樹、乳香、迷迭香、尤加利等,廣泛地被運用在安置病人的修道院、醫院裡燃燒,藉使其空氣清鮮,幫助病人呼吸,並保護工作中的修道士與醫護人員。後來有人說中世紀正是芳香植物和香料把人類從瘟疫中拯救出來。當時人們把乳香、素馨、薰衣草、肉豆蔻、苦艾、沒藥、沉香、月桂、迷迭香、紫蘇鼠尾草、玫瑰花、接骨木等香料加到篝火中燃燻,有效地阻止了瘟疫的蔓延。
17世紀時,英國流行鼠疫,英國有一個小鎮伯克勒斯伯是當時的薰衣草貿易中心,由於小鎮的空氣中總是瀰漫著薰衣草的芳香,所以,該鎮當時竟奇蹟般地避免了黑死病的傳染和流行。17世紀時,植物精油消炎抗菌功效已獲科學實證,也愈來愈受到正統醫學的重視。
中國很早就懂得焚燒艾葉、菖蒲等來驅疫避穢,每年端午節燻燃各種香料植物以殺滅越冬後的各種害蟲以減少夏季疾病,這個傳統一直流傳至今(尤其是在農村)。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和重大的宮廷活動中也要焚香以清新空氣、清潔環境。富貴人家在重大活動前要沐浴更衣、焚香,這些都有益於身心健康。古人用芳香療法來醫治疾病,絕大多數是採用燻蒸法,特別是四大文明古國的宗教徒們禮拜,常常燃點艾葉、菖蒲、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驅逐穢氣、殺蟲滅菌,對一些病人的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法國政府在進行肺結核病普查時,發現蔻蒂(Coty)香水廠的女工們沒有一個患有肺病。這個現象促使人們對各種香料、特別是天然精油的殺菌抑菌作用重視起來並深入加以研究。已經證實的有:精油中的苯甲醇可以殺滅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苯乙醇和異丙醇的殺菌力都大於酒精;龍腦和8…羥基喹啉可以共滅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和結核桿菌;魚腥草、金銀花、大蒜等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顯著抑制作用;黃花杜鵑、滿山紅、百里香等芳香植物的揮發油有鎮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今天,在澳洲,醫院使用植物精油取代化學消毒水的情形很普遍,為的是給病人一個更潔淨無菌的就醫環境。至今,包括法國、伊朗、澳洲、美國、南非、德國、瑞士等國,早已開啟醫學的芳香療法臨床試驗,並具相當成效。
習俗的力量
習俗都是歷史的產物。歷次瘟疫中反反覆覆的行為凝結成了習俗;曾經形成的習俗也影響了人們在瘟疫中的行為。
驅逐麻風病人是一條古代猶太法律。儘管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驅逐麻風病人的理由往往是因為人們認為他們是惡魔咐身的怪物,這些被驅逐的是令人同情的角色,但不能不承認,對於處理這種慢性傳染病來說,大方向還是正確的,只是在程度和方式上大大過火了。
或者用水或者用沙沐浴,在回教以及印度教的儀式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然這主要是出於對神的敬意,是否具有防止傳染病散播的效果還令人疑惑。1829年、1863年、1881年3次大範圍爆發的霍亂就是在教徒的朝聖活動中起始的。
扎伊爾的雅布庫有一個古老的風俗,死人的時候,在埋葬前其內臟必須由家中的女人用手取出。這個習俗在1976年扎伊爾爆發埃博拉熱的時候,讓更多的人走上了死亡的道路。由於死者染有埃博拉病毒,取其內臟的家人把病毒帶了出來,並且廣泛傳播。有一個患者死後,在一個星期之內,其家屬和親戚共有21人死亡。
大約在公元1100年,義大利人便知道了用蒸餾法提煉酒精飲料。兩個世紀以後,到14世紀,飲酒已經十分普遍。人們曾以為,飲酒可以預防傳染病。這當然不是真的,可是醉酒的人可以感覺遲鈍,這在當時情況下倒不失為一種逃避現實恐懼的辦法。當時整個歐洲飲酒成風,甚至那場瘟疫過去,飲酒風也未停止,現在成了歐洲的傳統。
隔離·洗手·吐痰
隔離是現代對付流行病的常見辦法。實際上,隔離措施古已有之,只是比現代的隔離更加嚴酷。
1347年的義大利瘟疫中,米蘭市使用了一種殘酷的辦法,發現病人後就用磚石把病人所住的房屋全部封死,病人被封在裡面等死。這種隔離現在看來是不夠人道,但米蘭在這次瘟疫中成為歐洲惟一僥倖未受重大損失的城市,也許與這種辦法有關。在基督教國家,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都施行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