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3/4 頁)
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關於臘八節,還有許多的傳說。
傳說一: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
王海明早上起來,就發現老媽在淘洗各種乾果,大米之類的東西,才想起來,今天是臘八節。
“離過年又近了一步呢,今年大家應該可以過個好年”。王海明自言自語,透過剛開始的種菜,後來的鄉村旅遊,大傢伙多多少少的增加了不少的收入,比以前強了許多。
想到成片的果園,和亂石崗的產業,王海明相信,明年,會更加美好。王海明從小就喜歡喝臘八粥,是以喝了三碗,還意猶未盡。
“還是不要喝了,不然肚皮就要撐爆了”。王海明看到自己鼓起來的肚皮,暗暗警告自己。
“李清,等會吃完飯,你跟我去學校看看吧”。相對於亂石崗那邊幫不上忙,學校的重建,卻落到了王海明的肩上。
“好的,稍等一會”。李清自從見到那群可愛而又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就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看到大家都在忙碌,李清也加入到了其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我呢”。北極熊一邊吞嚥著包子,一邊大呼小叫的問道。這幾天的相處,李雄也適應了這裡安寧的生活,並漸漸的學會,適應其中。等會你和熊大,一起去亂石崗那邊幫忙,不知道路的話,熊大可以帶你去。
“熊大,等會帶你弟弟去工地幹活,知道嗎”?王海明說完,一溜煙跑了。
“哼哼”。熊大哼哼兩聲,算是答應了。
“恩恩,哎,王海明,你什麼意思,什麼叫我說熊大的弟弟,你別跑,哼,算你跑得快”。李雄愣了一秒鐘才反應過來,只是王海明已經不見了,氣得他暴跳如雷,包子也不吃了。
因為學生少,是以學校預計的規模也不是很大,只是比原來大一半而已。三棟學生教室,一棟辦公樓,然後就是大片的操場。
原本王貴只是打算建一棟教室的,但王海明建議,還是建三棟比較好,雖然到時候兩棟裡會空著。王海明也不知道,就是感覺以後能用的上。
有了王海明的幫助,李清和李雄兩人,傷勢好的非常快,這也讓兩人非常的驚訝,就是國內秘密研究的一些療傷藥,也沒有這麼好的效果。李清曾經問過,但王海明只是笑稱,自己是醫生,醫術高明而已。
“自戀”。這是李清對王海明的評價的其中之一。越是熟悉,李清感覺王海明越是不簡單,好像有很多的謎團,就是好像隔著層層的大霧,就是看不到結果。
雖然傷還沒有完全好,李清毅然也加入了建築的隊伍中。
“怎麼樣,李清,能不能撐得住,不行的話,就去休息吧,這麼多人呢”。李清二人融入村子的同時,王海明也認可了兩個新成員。沒關係的,也不是多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