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頁)
原本王海明對修路還沒有多少信心,但到了小水泥廠才發現,裡面竟然還保留著不少的水泥,沙子之類,用於修路是綽綽有餘。
看著熱火朝天的場面,幾百人同時工作,讓王海明想起了以前集體大生產的時候,就是一起勞動,一起吃飯,雖然王海明沒有經歷過,但電視上,書上,介紹的也不少,這樣的場面,很是壯觀。
因為沒有專業的隊伍,一天下來,連一半的路程還沒有平整出來,但王海明並沒有氣餒。
第二天,迎著朝陽,沒有人催促,各人都帶著自己的工具,繼續昨天的工作。楚雄的工作進展比較快,一趟過去之後,原本坑坑窪窪的地面,變得平坦起來,高的地方被挖去,窪的地方被填平。
原本王海明想到鎮上租一個壓路機回來,把地面壓實一下,只是沒有一家同意租賃,一是遠,來回浪費油,二是工作量太小,人家嫌賺不到錢,最後王海明只好杯具的回來了。
不過,鄉親們並沒有氣餒,紛紛回家,拉著家裡的石碾子,在平整過得地面上,來回碾壓。
而王貴則帶領一部分村民繼續運材料,雖然村民們沒有機動車,都是人力三輪車,但沒有一個人抱怨,叫苦叫累。幾個人拉石子,幾個人拉沙子,幾個人拉水泥……一片熱火朝天的場景。
王健作為村裡最懂建築的人,指揮著手下,和灰,鋪石子,抹路面。為了省時,省事,王海明和村長王貴一商量,準備在村頭準備做一次集體大鍋飯。
作為曾經高階廚師的王海明,很光榮的接受了這個任務。用紅磚簡單的砌了一個爐灶,搬來村裡最大的一口鍋,王海明開始了準備工作。
女人的勞動力比男人要差上一些,所以王貴大手一揮,二十個身體相對較弱的女人,分給王海明幫忙。
“恩,不如讓他們見識一下,澆灌過空間水的蔬菜的味道,好讓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王海明打算帶領村民種植無公害蔬菜,所以先做一頓讓大家嚐嚐,好增加大家的信心。
由於這幾天修路,王海明打電話告訴胖廚師,李欣蘭,和皮特三人,這幾天不能來拉翡翠蔬菜了。剛開始三人都非常不滿,表示嚴重的抗議,沒有了這新型蔬菜,店裡的生意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胖子,吼得王海明差點想把手機給扔了。
最後王海明保證儘快把路修好,儘快讓他們來拉蔬菜,三人才一改剛才的不悅,高興起來。
不過原本應該收割的蔬菜,現在都躺在地裡。王海明決定全部收割,然後從新種植。一框框西紅柿,一框框辣椒,一框框小白菜,一框框茄子……
王海明還從魚塘裡,逮來十幾條大厚子魚,一同送了過來。厚子魚燉土豆,西紅柿雞蛋,大肉地三鮮……一個個菜在鍋中翻騰,瀰漫著有人的香氣。
“海明,做的什麼菜,這麼香”;“海明,好了沒有,本來還不餓,聞著這麼想的飯菜,肚子就咕咕直叫”;“哦哦,有好吃的了”……
不時有正在幹活的人,急急忙忙的跑過來看看,聞著誘人的飯菜,一副陶醉的模樣。而放了學的一群孩子們,也不幫忙幹活了,都圍著爐灶,等著出鍋的好吃的。
“好嘍,開飯了”!王海明熄了火,扯著嗓子喊了起來。王海明沒想到的是,他還沒有開始喊的時候,剛剛擺好駕駛,眾人都放下手中的活計,紛紛跑了過來。
一大盆一大盆的菜餚端上飯桌,不過還沒有撐到十分鐘,就見底了。
“幸好我做的比較多,不然還真不夠吃”。看到眾人餓死鬼般的吃相,王海明很無語,同時暗暗慶幸,自己剛才決定多做一些的想法是對的。
一疊疊的煎餅,搬上來,吃光了,在搬,形成了一個迴圈。煎餅,是中國傳統食品之一,是用麵粉調成糊狀;倒入燒熱的鏊子,用煎餅筢子攤平烙制而成攤烙而成。多由粗糧製作,也有細面製作;有小麥煎餅、玉米煎餅、米麵煎餅、豆麵煎餅、高梁面煎餅、地瓜面煎餅等。烙成餅後水分少較乾燥,形態似牛皮,可厚可薄,方便疊層,口感筋道,食後耐飢餓。一般圓形,疏鬆多孔。折後為長方形。煎餅種類較多。按口味不同,也可以做成鹹煎餅、酸煎餅、甜煎餅、五香煎餅等等。煎餅不易變質,易儲存。卷以小菜而食,則風味別緻煎餅從原料上看,
仔細的清理乾淨爐灶以後,王海明也加入了搶飯的大軍。熙熙攘攘,嬉笑怒罵,夾雜著吃飯的嗖嗖聲和,和稀飯的呼呼聲,著才是大鍋飯應有的氛圍。
吃著手中的煎餅,王海明忽然想到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傳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