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 頁)
四年前,他的公司每年可以得到25%的利潤,是整個華爾街對沖基金中獲利最豐的,在他的團隊中,有美聯儲的前副主席,還有一夥包括諾貝爾得主的經濟學家,他們募集了12。5億美元的資金,並在隨後的兩年裡將之提高了三倍。”
“後來虧損了?”黃宣聽著三個人的討論猜測道。
“是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是由於財務槓桿過高,他們最多時透過各種金融衍生產品控制了1000億美元的資產——全部是從銀行借來的,同時這些合約又在華爾街的幾乎每家銀行,並無休止的擴散出無窮盡的合約,最終涉及的金額達到了一個天文數字,大約1萬億美元。”
“都虧了?”黃宣很驚訝,1萬億差不多是進入世界前10的GDP總量了。
“當然沒有都虧掉,只是涉及到了1萬億,最終的虧損額在100億美元左右,但他嚇壞了華爾街,因為這個公司牽扯到了華爾街幾乎所有人的利益,總值1萬億。如果不是當時各大銀行聯合——這在華爾街是少有的——最大虧損就有可能逼近1000億這個數字。”
黃宣還在詫異間,奧布里也開始向他解釋了起來。
其實,這只是一個很美國味的故事,當然,它真實發生了,比故事還要離奇。
約翰?麥利威瑟的對沖基金前景很好,原本會成為華爾街傳奇的一部分,在最後的一段時間,人們幾乎以為他就是傳奇了。但是在俄羅斯的債務危機衝擊下,長期資本基金虧損了,最多的一天,它虧掉了5。4億美金,這讓整個華爾街震驚不已。到了危機的最後幾天,長期資本基金的淨值只剩下了10億美元,但它卻透過財務槓桿管理著1000億美元的資產,只要虧損1%,銀行就會對它強行平倉,到了那個時候,危機也許會席捲華爾街。最終,包括美聯儲在內的華爾街各大銀行不得不共同介入這家公司。
同一時間,當大多數中國人的目光還放在克林頓的拉鍊上,關注著萊溫斯基的每句話時,一場恐慌就悄然發生,悄然結束了。
時至今日,麥利威瑟希望再次驗證他,或者是另外兩位合夥人的理論,於是再次向各大銀行與其他有錢的投資者募集資金,當他找到瑞士聯合銀行時,迪圖瓦認為黃宣是一個願意承擔危險並追求利潤的人。
對於雙方的爭辯,黃宣不置可否,而是問凱利道:“博士,能不能先給我解釋一下什麼叫對沖基金?”
“哦,當然。”凱利還是有些慌張,道:“您瞧,實際上,從證券法的角度來講,是不存在對沖基金這種形式或機構的。但從現實來看,對沖基金實際就是以有限合夥人形式組成的機構投資者,它的風險很大,在法律上講,基金投資者不得多於99人,每個人的投資額不能少於100萬美元。如果擴大,投資者可以增加到500人,但每人需要至少500萬美元。”
“但它做什麼?我是說,對沖是什麼?”
凱利托起眼鏡架,定了定神,道:“這個,對沖基金這句話是從‘從輸贏兩方面對同一個人下注’這句話中衍生出來的,它主要就是透過向對手下注,將可能發生的投機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簡單說,就是賣出高估的股票或期貨或任何什麼東西,然後同時買進低估的這些金融產品。”
“那怎麼賺錢?”
“比如我賣出10億美元的8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同時我買入10億美元12月交貨的輕質原油,那麼如果石油價格上漲,只要12月份上漲的幅度高於8月份,我就會賺錢,又或者8月份的下跌幅度大於12月份,我也一樣賺錢,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隻關心利差的縮小,而不關心實際的漲跌。如此就相應降低了風險,同時利用財務槓桿,以資本金的10倍以上運作,收益同樣很高。”
黃宣聳聳肩,隨意問道:“能賺錢嗎?”
“也很能虧錢。”奧布里介面道:“黃先生,如果您有意投資對沖基金,我可以向您介紹不少有名的對沖基金經理,比如索羅斯先生,麥利威瑟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默頓教授和斯科爾斯教授的模型本身沒有錯,那次失敗是一次偶然。”凱利忍不住辯解道。
黃宣問道:“他們是誰?”
凱利想了半天不知道如何解釋,迪圖瓦插嘴道:“是諾貝爾獎得主,經濟獎。”
聽起來似乎很厲害的樣子,但看奧布里面紅耳赤的樣子,黃宣笑笑,道:“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再討論吧,今天找你們來,實際是需要你們的幫助。”
“當然。”大宗客戶尋找銀行,進行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