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5銀河把愛國者反彈道導彈運到特拉維夫,以減低“飛毛腿”對以色列的破壞。我和幾個外國記者靠近“愛國者”陣地,進行偷拍,等警察、憲兵趕來時,就朝不同方向逃跑。我當時年輕,跑得飛快。我們一同去的五名記者三名被抓,我和另外一名外國記者漏網。所以,事後我有資格回答“愛國者”問題。我不是間諜,我是最好的記者。我把一卷膠捲裁成幾段,每段十張左右,不停地換膠捲。這樣即使被抓住,也可能降低損失。當然,現在就簡單多了,一個手機就搞定了,可以邊拍邊發,就是警察抓住也毫無損失,照片早發走了,手機早格式化了。我曾經出現在事發現場,絕不是道聽途說。我是歷史的親歷者。我,有照片為證。
新聞時代的舊事(23)
但是光有這些直接接觸的一線現場照片不一定能形成“語像”,還要有改變現狀的勇氣和準備。寫了若干本暢銷書之後,我已經厭倦了寫“暢銷書”。我對我的編輯說,我一個字都不想寫。我的編輯說不行,那不成了“無字書”了?編輯回家後,仔細研究了我給她的照片,又將照片拿給王文瀾看。王文瀾是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日報》攝影部主任。看完,王文瀾說鴨子的照片會說話,可以不寫字。
按照中國攝影界存在的普遍觀點,照片是美術品,說不說話不重要。中國文聯下面有11個協會,曲藝家協會、音樂家協會、攝影家協會、美術家協會……唯有作家協會另屬一個系列。因為在中國現有的體制裡,這十多個協會加在一起,抵不上一個作家協會。作家協會主席茅盾、巴金,都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級別的。中國人一直看不起照相的,覺得就一個照相的,有什麼了不起的。
我有一個同事姓王,拍過一張獲獎照片,題目叫《誰說中國的月亮,沒有外國的圓》。拍的是鄧小平參觀亞運村,小個子領導人站在偌大的田徑場上,抬頭,伸著手指。晌晴薄日,畫面上沒有月亮,也看不出圓不圓。之所以叫這個名字,並得了大獎,據老王說,是他摁下快門的時候,小平同志說了這句話。可是這張照片並沒有月亮,需要很強的文字說明才能闡明主題。否則單從照片本身看,看不出“中國的月亮比外國的圓”,因為照片不會說話。照片本身具有的形象價值符號不能說明主題。
老王得了大獎回家,一副班師回朝的樣子。老王兒子不好好唸書,學習不上進。老王端起得大獎的架勢,修理兒子:“像你這樣的小兔崽子,不上進,一輩子沒出息,沒前途。”兒子一直不說話,最後被訓急了,開始頂嘴,說:“再沒前途,也不會當你這樣照大相的!”
老王氣得半死,吃不下飯,回攝影部大罵兒子不肖。辦公室裡的老革命們群情激憤,個個義憤填膺。我這才明白,我們活在自以為是的怪圈裡,我們都是假話王國裡的皇帝新衣,我們堅信“一圖勝千言”的普遍真理,其實照片本身是不會說話的,需要形象符號說話。如果形象符號不反映主題,就得有人替它說話,照片僅僅是話語權的一個支點。
新華社傳真照片必須依賴傳真體制的保障,教育人民“中國的月亮比外國的圓”,具有極強的黨性立場。但是單從照片本身看,並不具備高屋建瓴的宣傳效果。現有體制下,不僅發出的傳真一個規格,而且文字說明也千篇一律。這就形成固定的新華社風格。這種“新華體”是客觀需要,也是大工業時代計劃經濟的必然產物,是生產方式的必然。過去,只有新華社,才有經濟能力集中納稅人的財富,裝備一支超強的攝影隊伍,批次生產傳真照片並與全國人民分享。
照片具有極強的說服力,1936年創刊的《生活》雜誌發刊詞說:“看生活,放眼世界,目擊大事。看窮人的面孔和驕傲人的姿態。看人類的創造。高壩和月球上的陰影。賞心悅目地看,驕傲讚歎地看。看!從看中得收益。”
與美國自由生活方式對立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也強調照片的作用,他們創辦了《訊號》雜誌,類似《生活》,以圖片故事宣傳自己的價值觀。國社黨宣傳部部長戈培爾還送給隆美爾元帥一臺徠卡相機,隆美爾宣稱:“我永遠不會拍撤退!”(Never shoot my retreat。)與此同時,美國出現一批背徠卡上前線的將軍,從被汽車撞死的巴頓將軍,到在沖繩戰死的第十集團軍司令巴克納。
但是隨著資訊化、數字化的發展,社會需求已經發生改變,不但電視、網際網路加入新聞競爭,傳統平面媒體的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數碼技術使圖片獲取、傳遞的成本急速降低,即使最小的新聞媒體,如托馬斯·弗裡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