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第2/4 頁)
,兩眼放著精光,彷彿已經陶醉在某種幻想中,“以後海軍就能直接開到大明瞭!我就有機會見到我娘了!”
聽著于山如此這般一番描述,慢慢地,喬肆冷靜了下來。從身邊拿起了水果罐頭,拉開罐口,小心地吃著,並沒有發表看法。
“你難道不高興?”于山見同伴似乎有心事。一把搶過了對方手裡的罐頭,死死地看著對方的雙眼,“你不是想翠丫嗎?”
“于山,你說得對,我們離開大明都三年了,翠丫肯定早嫁人了。”喬肆紅著眼睛,情緒低落,“六鰲所的村子還在不在都不知道……于山,你想回大明嗎?”
“……”
這下輪到于山無言了,低頭看了眼手裡的罐頭,好半天,才輕輕搖頭:“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想見我娘……”
三年過去,兩位曾經的爛兄爛弟,即便依然是大頭兵的身份,為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亡命奔波,但更多的時候卻是在衣食無憂的華美陸軍裡過著非常滋潤的生活。有著讓國民愛戴的軍人身份,有著他人羨慕的薪資待遇,更有著讓人發自內心敬畏的地位。小兵自然無法真正理解這個國家的穿越眾們所惦記的歷史情懷,只是迷糊地感覺著那個遙遠故土的距離。
“喬肆,馬上帶你的排集合!”
一聲尖利的哨聲響起,把兩個陷入沉默的青年驚醒,只見馬卡洛夫軍士長邁著大步走了過來,在陳年老傷疤的襯托下,臉上的表情格外可怖。
“見鬼,又有一名第4連的蠢貨失蹤了!我討厭這些菜鳥!馬上集合部隊跟我出發,到東面沿河搜尋!”馬卡洛夫站到于山和喬肆面前,惡狠狠地指了下漆黑的東面森林,“就是一隻猴子都不許放過,如果這裡有猴子的話!”
1625年2月末發起的特戰隊跟蹤作戰,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海軍的前期配合下,加勒比人在東島海岸平原地區的可見村落已經被肅清。
即便加勒比人十分熟悉這裡的環境,企圖依靠熱帶叢林繼續抵抗,但要長期生存還是必須沿淡水河或泉水居住。東島的河流其實就那麼幾條,而且全部都集中在東島西海岸一帶,旱季的時候甚至還會大量枯竭,中南部的森林地區更沒有多少淡水資源。所以華美陸軍的實際作戰範圍,不會超過100平方公里,而且大部分都處於海軍艦炮的打擊範圍。
兩個營的華美陸軍部隊以穩紮穩打的尾追堵截戰術,在特戰隊的引導下,從西南面開始朝北推進,利用加勒比人休憩做飯時暴露的炊煙,或者是特戰隊的訊號指示,不斷在視距以外發起炮火騷擾,將已經一盤散沙的加勒比人打得更碎,並朝著預訂的包圍圈驅趕。
到3月底,已經陸續殲滅了兩波數百人規模的加勒比人遷徙群體,為在雨季到來前結束東島的肅清作戰開了個好頭。
ps:下週一、三、五更新
(未完待續)
………【第三十四章 倫敦城的貴客】………
站在後世的角度去看待16到17世紀的英格蘭,我們會發現許多經典種田文中所見到的標準崛起模式:優良而安全的地理條件、激增的城市人口、集中發展的工商業、穩步擴大的基礎教育,以及如同開了金手指般的在歷史上左右逢源。
16到17世紀,無論是城市數量還是城市人口,整個歐洲的城市化程序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亮點。而英格蘭的倫敦卻是個特例,從都鐸王朝開始就堅持不懈的城市化政策,使倫敦人口的增長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城市,並在17世紀中期以後直接超越法國巴黎,成為了歐洲第一大城。
很難想象在17世紀初,擁有460萬人口的英格蘭(不包括蘇格蘭和愛爾蘭),其國家總人口的近6%都屬於倫敦,超過了25萬,而國內第二大城市諾里奇還不到2萬人口,倫敦的人口規模比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幾乎多出一倍!到了17世紀末,倫敦的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例達到了11%,一個讓任何歐洲國家都望而生畏的資料。
優勢的自然地理條件和集中發展的工商業,也讓倫敦成為了英格蘭經濟的核心引擎。17世紀初,英格蘭全國每年的海上貿易運輸量達到了30多萬噸,其中7成以上屬於倫敦這一座城市,手工業者更是佔了近半數的倫敦人口,還有數萬人為船舶製造、修理、貨物解除安裝、碼頭倉儲運輸而服務。
而早在16世紀初就出現的“倫敦十二商業公會”,更是比歐洲其他國家更早形成了以貴族投資人、商人及手工業者聯合的新興資產階級。為英格蘭率先進入資產階級革命創造了社會條件。
從16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