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一個似乎惹了“大禍”,另一個則是成功翻譯了一段文字揭開了在場的人穿越時間年代的問題。但最後那位,卻讓除了陳禮文之外都感覺比較陌生的名字。 “哦,我來解釋一下。祝曉力以前是我下面的經偵隊中隊長,退伍偵察兵出身,身手不錯,而且人很聰明,立過好幾次功。”陳禮文趕緊站起來把情況說了一些。 鄭泉的眉頭微微皺了起來,不過並沒有明確表示反對。 有人早就私下串聯起來做事,雖然最終還要社群委員會透過,但終歸嚴曉松又在管理團隊裡揭開了一條不同於以往辦事風格的先例。 組織分配,目前還是整個曼哈頓社群的辦事模式。在鄭泉看來,只有高度統一的團結分工,才能保證大家一條心。想幹什麼做什麼的思想,是非常不適合現在的。因為這有可能衍生出根本不願意乾的情緒。 齊建軍在此時,也露了和鄭泉一模一樣的表情在深思。 “好吧,我再從安全部門裡抽調三位武警隨行。”鄭泉想了下,做出了個補充,說完,把目光看向了挑起這件事的青年。 又捅了個馬蜂窩的蘇子寧非常識趣地沒有發表任何意見,只是心裡暗暗鬆了口氣。 目前只是個初步的決議,為了第一次歐洲之行,整個曼哈頓社群的人們還要做更多的準備,真正的出發時間最快也要等到明年1月份以後了。 透過木屋的窗戶,蘇子寧的目光落在遠方的碼頭,那艘被重新上了漆的五月花號上爬滿了興致盎然的穿越民眾……
………【第十三章 未雨綢繆(一)】………
1620年11月27日,週五,陰。 昨天夜裡,北美冬天的第一場雪終於來臨。白色覆蓋了原本黃綠斑駁的島嶼森林,整個哈得孫河口地區就像被切割成若干塊的雪白蛋糕。只是偶爾從那一片白色中露出一縷黑煙,又被寒風悄悄地帶走。 曼哈頓社群東南方、位於東河對岸的布魯克林河灣工業區,在幾天前又被清理出一片面積寬曠的平地,十幾名穿著防寒服或大衣的男子正分成幾組,分別拿著幾張圖紙在河岸和林地之間空地上商量著最後的施工事項。 目前佔地還不過百畝的布魯克林工業區內,只有幾座簡單的磚石場和水泥場還處於一種熱火朝天的狀態,能夠在入冬後還能獲得不少好處的德拉瓦族印第安人已經成為了布魯克林工業區內第一批外籍僱工,而更大範圍的工業生產佈局目前還停留在紙面上。 這個冬天要做的事是如此之多,讓人力分配陷入了最尷尬的境地。幸好以二把刀導遊李想為首的“印第安親善工作隊”的不斷走動,哈得孫河東西兩岸的數個德拉瓦族印第安村落都成為了社群委員會可以利用的勞力,最遠的走訪甚至已經到了後世的澤西市以西。 印第安村落的首領們十分高興能夠在冬天還能獲取華人們的僱傭,甚至他們什麼都不用準備,就能在工作結束後獲得許多“豐厚的回報”。長島和史坦頓島上的幾個印第安村落都爽快地答應了華族人的僱傭交易,而且提供的人力遠遠超過社群委員會的預期。 工業區的邊緣,又一片林地和溼地沼澤完成了最後的地面整理工作,砍伐下的原木堆起了好幾座木山,一條通往排水主渠的排水溝還在施工當中。 大約100名手拿各種工具的印第安僱工帶著好奇的表情,在這片新開闢出的平整土地邊圍觀等候著。剛喝過一頓熱滾滾的土豆肉湯的印第安人,正穿著曼哈頓居民贈送的冬服,個個歡喜異常地互相摸來摸去。 對於將社群居民淘汰下的舊衣物轉給印第安人的行為,蘇子寧很是腹誹了一陣。要不是委員會保證所有舊衣物都經過了嚴格的燙洗消毒,他差點把這事與當初歐洲殖民者用同種手段滅殺大量印第安人的行為聯絡到了一起。當時以天花為代表的各種傳染病藉助舊衣物奪取了數十乃至上百萬的印第安人的性命。 看著把身上的舊防寒服當成寶的印第安年輕人活蹦亂跳的樣子,蘇子寧只能感慨改變歷史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 …… …… “這裡,必須在年底前完成一批廠房的建設工作,那批二手機床要儘快運過來……現在有鐵礦了,生鐵冶煉工作要儘快展開,你看冶煉場就安排在那裡如何?” 工業部負責人姜兆龍和總工程師林有德蹲在工地木棚邊,看著地圖,對著四周一片平整出的土地指指點點,幾乎所有的工業發展規劃都是二人一手製定。 “礦石品位不高,只能先弄灰口鐵出來,如果礦石和煤的供應不提高起來,估計頭一月產能不會高過500噸。只能生產一些簡單的工具,而現在所有動力都要依靠柴油機,柴油消耗估計不會小。”林有德手裡正拽著一塊礦石,手指摸索著礦石表面。 “等鑄造車間也弄起來,生產足夠的基礎工具,我們可以嘗試拆卸那幾艘船,弄出點好東西問題不大,試著弄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