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詳詳細細地說了一邊。
聽完後,克雷格問:“你今天的收穫很大呀,為什麼還不開心?”
“為什麼?人們為什麼總是這麼傻,這麼不切實際?都什麼時候了,斯特恩教授還抱有幻想。是的,他也知道最好離開德國,但他不願意成為難民,還在考慮尊嚴,職位,待遇。他是個科學家,是個聰明人,他難道不知道一旦生命沒有了,一切就都沒有了。難道他當真以為魏茲澤克會永遠保護他。”卡爾森抬起頭,她沒有哭,但眼睛裡充滿憤怒與哀傷。
要說不切實際,你才是最不切實際的。克雷格心想,可正是這一點讓他放不下。他拉過藤椅,坐在卡爾森面前,身子前傾,雙肘支在大腿上,看著卡爾森。“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你看,對於大多數的德國人來說,除非他家有人上了前線,或是家裡已經有人死於戰爭,不然,戰爭其實跟他沒有什麼關係。說到猶太人,在柏林,你看見過猶太人被屠殺嗎?沒有。你有明確的訊息,那些失蹤的猶太人都去哪兒了嗎?英國、美國、巴勒斯坦還是集中營?德國人在這些他們自己都無法接受的殘酷事實面前,他們選擇不聽、不看、不說、不想。既然生活沒有什麼改變,又為什麼要冒險呢?”克雷格停了停,看看姑娘的反應。
卡爾森非常認真地聽著,時而搖頭,時而又點頭,時而憂傷地皺起眉。
克雷格繼續說:“愛德華·斯特恩教授要離開德國,這個決定不是那麼好下的。38年以前的機會,因為納粹的欺騙,他錯過了。後來戰爭爆發,與英美的聯絡不太容易了,雖然並沒有對美國宣戰,但是與美國之間的民間通訊受到嚴格的檢查,而且時間很長,很多信件都石沉大海。如果有機會,我相信愛德華·斯特恩教授在美國大學裡得到一個令他滿意的職位是很容易的事,他可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對於一位傑出的科學家,重要的不是職位的高低,待遇的多少,而是一個能充分發揮其才華的工作崗位。凱撒·威廉物理研究院有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最好的儀器、裝置,斯特恩教授不願意輕易放棄這麼優越的工作環境是可以理解的。”
克雷格又停了一會兒,目光深沉地注視著卡爾森。“除此之外,大概還有一點考慮使他們無法下決心。一旦他們出走,企圖離開德國,那就是叛國,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他們是一起走;還是把莉莉留下?莉莉是德國人,血統純正,在這裡不會有任何危險。如果夫妻倆人一起走,莉莉就無端地踏上了一條危險之路,這是斯特恩教授不願意的。如果莉莉留下,夫妻二人天各一方,也許永遠都見不到了。換做是你,卡爾森,我想你也很難決定。”
克雷格的話讓卡爾森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沒想到生活還真是複雜。想來也是,自己同阿里克斯認識才幾個月,就覺得離不開了,時時為他擔心,何況他們十幾年的恩愛,要下這個決心真是很難。
“那我們該怎麼辦?”
“我想我們可以這樣……”克雷格坐直了身子,點上一支菸,深吸兩口,把自己的打算告訴了卡爾森。
卡爾森聽著聽著,眉頭舒展了,眼角露出了笑容。“這能行嗎?”
“應該可以,我們再考慮的周全一點。”
他們又就細節問題討論了很久,一直到深夜。
“都記住了。”臨別時,克雷格說。
卡爾森點點頭。
“還有,在克韋斯滕貝格教授和莉莉面前,注意不要暴露你的真正意圖。”
卡爾森點頭答應。 。。
三十一、考察
近來天氣不好,秋雨綿綿。克雷格與佈雷格教授的助手鮑里斯一起乘火車去埃森,再到阿姆斯特丹,最後由華沙返回柏林。令人感到驚異的是:在德國統治下的歐洲,鐵路旅行已恢復正常。火車正點離站,轟隆隆地穿過雨中寧靜的秋色。德意志、荷蘭和波蘭在十月的濛濛雨霧中看上去都很相像,都是一大片由農莊、常綠樹和枯黃的樹林所構成的平原。城市看起來也很相似,市中心是各式各樣壯麗的古老建築,周圍則是一些現代建築,有的沒有遭到戰爭破壞,有的只剩些斷瓦殘垣。在擁擠的餐車裡,德國人、荷蘭人、法國人、比利時人——少數幾個帶著妻子——在親切地交談,在濃烈的香味和愉快的笑聲中一起吃喝。穿軍服的德國空軍軍官們單獨坐在一張桌子上,輕蔑地瞧著那些市民,隨便吆喝匆匆走過的侍者。除了見不到猶太人以外,在新秩序下一切仍同平時一樣。猶太人一直是歐洲最頻繁的旅客,可現在火車上卻一個也看不見。第三帝國由於種族優異和辦事能力高強,看來起碼能存在一千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