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面前都會表現得神勇,捍衛自己的榮譽,而且彼此生死與共。同是*社會,古典和現代的人想法竟如此天上地下。為什麼?這麼一講,課活了,歷史也活了,歷史和現實聯絡在了一起,幫助學生用歷史批判現實,以現實批判歷史。 。。
討論班:大學的教學與文化(4)
最近國內一位博士生給我寫信,說現在大學裡也開始學美國,辦討論班。但是效果不好。老師不會主持,不能有效地引導話題、提供有價值的評論,學生髮言也沒有質量。反而不如大課的資訊量多。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老師就是大課裡灌出來的。如果除了自己的專業外,“什麼都不寫”、什麼都不想的話,面對討論班當然不知所措。學生的背景各異,生活經驗不同。老師的功能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和學識中挖掘洞見。比如我和學生討論的時候,明明講日本的事情,學生突然扯出美國的東西來,大談西奧多?羅斯福。怎麼辦?我不能簡單地讓人家閉嘴,而是要首先理解西奧多?羅斯福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這位學生把他和課上的討論主題聯絡起來,然後才可以引導討論。如果只守著東亞的領域,不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看不出他的背景和我談的問題的相關性,那還怎麼能夠幫助他從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中挖掘洞見呢?
蘇格拉底如何培養精英
到美國前就聽說,許多哈佛、耶魯的教授常說本科生比研究生聰明。為什麼?在我看來,本科生沒有接受太多專業訓練,提問也好,討論也好,直接立足於生活經驗,不太受學科的束縛,所以比較有原創性。研究生專業訓練多了以後,容易為學問而學問,多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提問、討論。但專業僅是某些專家對現實的一個簡單化的歸類。生活中許多活生生的東西給漏掉了。一個學者最珍惜的,就是人家能夠直接基於現實的經驗,把自己專業分類中漏掉的東西撿回來。從這個角度講,本科生的問題和看法更加“原始”、未經雕琢;研究生操心專業太多,原創性被學科所馴化,思想被別人給套住,講出來的話太文縐縐,已經沒有那麼“生猛”、有活力了。
讀柏拉圖的《理想國》,裡面的蘇格拉底在討論如何培養統治精英的問題時,他的起點,竟是怎麼馴狗!好的狗,對敵兇狠,對主人溫柔。怎麼把這種對立的品性培養到城邦的守護者身上?他提出音樂、詩和體育兩方面的訓練:前者使人溫和儒雅,後者使人剛毅兇猛。你能想象,在我們一個名校的教育系的討論班上,那些一級級考試上來的博士們,在討論培養精英的問題時,會遵照馴狗的規則來推理嗎?這樣的路數是哪個學科的呢?這在我們看來恐怕簡直就是“農民意識”、愚昧無知,是土老帽兒把人貶成了牲口。然而,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的原創性,就在這種“糙”勁兒上。被學科包裹的太多,這種人類原始的“糙”勁兒就沒有了,創造的衝動就被文化給馴服了。也正是基於這個立場,我認為專業可能會傷害學者的原創力。大學裡面的教授,需要時不時拋開自己的專業、脫掉學者的衣裳,什麼都寫,什麼都想,赤身*、直截了當地面對生活。這才能保持“糙”而不“粗”、“深”而不“晦”的知識品格。
以上拉拉雜雜,講的不過是個人片面的經歷,但多少反映了美國大學的現實。我在《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一書中,則討論得更細緻一些。我希望讀者以中國大學的現實對照一下,看看我們究竟缺少什麼。用最簡單化的說法,從討論班出來的學生,到了社會,馬上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能夠貢獻什麼別人沒有的東西。因為他每天上課就是演習這些技能。上大課滿堂灌4年,到了社會上就容易不知所措,因為自己在學校很少主動說過話,很少獨立解決過什麼問題,甚至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實說,我很難想象,我在討論班上的幾個“優勝記略”,在北大的課堂上能夠被激發出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討論班:大學的教學與文化(5)
在中國讀書,總擔心自己沒有學問、不懂什麼。在美國讀書,總擔心自己沒有思想,沒有激發人的能力。一年下來,你發現學到的死知識似乎有限。但整個環境,都在逼著你創造、冒險,走別人沒有走的路徑。討論班上,同學競爭非常激烈,爭先表現自己的智慧。你講不出有意思的話,馬上就被撂到一邊,成為無足輕重的人物。所以,這種環境下出來,個人進取精神必須非常強才行。這樣的大學,實際上是這樣一種文化:不在乎你知道什麼,但刺激你一刻不停地進取、創造,不論撿起什麼都能鬧出一番動靜來。這是現代社會的精神,也是現代大學的精神。這種精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