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新區農村工作政策的轉變》(《二十八年間——從師政委到總書記》第三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28頁。)
根據黨中央和鄧小平的指示,1948年3月12日,鄂豫區黨委明確宣佈停止土改過火的做法,併到處張貼布告,保護廠主、店主照常營業,對被侵犯的中農戶,賠禮道歉,退回錯分的土地財物。接著又宣佈對沒有反攻倒算的地主保障安全,使他們安心生產。實行主、佃都同意的減租減息政策,清理超徵和群眾錯分而又無法退賠的工商財物。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僅新縣即退賠六七萬塊銀元。這樣做,很快減少了對共產黨有對立情緒的人,社會秩序逐漸恢復正常,一些土紳也開始和共產黨合作。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土改”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同時也為黨中央的政策制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以後的土地改革等各方面的鬥爭,起了重要作用。
這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激戰張家店(1)
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對遠在大別山的劉鄧大軍極為關注,對大別山的險惡環境,毛澤東也是有顧慮的。劉鄧大軍剛進入大別山時,毛澤東就致電劉鄧:“在目前幾個星期內,必須避免打大仗,專打分散薄弱之敵,不打集中強大之敵,待我軍習慣於無後方外線行動,養精蓄銳,又在有利於我之敵情、地形條件下,方可考慮打大仗。”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87頁。
劉鄧大軍向大別山區的英山縣城開進
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劉鄧大軍必須得打幾場像樣的大仗。大別山的群眾之所以不敢公開接觸解放軍,他們最大的疑慮就是解放軍能否立足生根。隨著國民黨軍源源不斷向大別山開來,他們的疑慮也越來越重。解放軍到處宣傳決不再走,要與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說歸說,做歸做,群眾不親眼看到解放軍打幾場大仗,打擊一下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他們是不會相信的。另外,為鼓舞部隊士氣,也有必要打幾仗。冷的冬,熱的雪——劉鄧大軍在1947年的那個寒冬
這個問題顯得更為迫切。當年還是六縱十六旅四十七團機槍連戰士的趙魁華回憶說:
在大別山轉了一個來月,戰士們的牢騷很大,主要是沒仗打。那時大家最盼打仗,打了仗,一是能有支好槍,把自己的槍扔掉,換上一支好槍,所以打了仗後,有時是清一色的三八大蓋,有時是清一色的美國卡賓槍,就看對方國民黨軍是什麼裝備了。二是打了仗,就有了充足的子彈。三是能找個雨傘、雨衣之類的東西。營以上幹部主要是弄匹好馬,一個得力的警衛員,一支好手槍。團以上幹部的三大件是卡賓槍、小擼子(手槍)、好馬。戰士們盼打仗,還有一點,就是不打仗,沒錢沒煙抽。打完仗,打掃戰場,雖說繳獲歸公,要組織點驗,查誰私藏了金戒指、鋼洋,但多少也能留一點,最主要的是有煙抽了。其實打起仗來,開小差的倒不多,不打仗了,開小差的倒多了,主要是北方人,沒穿的,吃飯也是有一頓吃一頓,沒了就餓著,一點保障也沒有,整天也不打仗,群眾又躲著我們。戰士們怪話很多,打仗死了就算了,就怕在這不死不活地耗著。
打幾個大勝仗
但一開始的三個仗都沒有打好。
1947年9月7日魯道源率領國民黨軍整五十八師進至商城以北,劉鄧立即做出部署,準備殲滅整五十八師。二縱主攻,一縱一旅扼守經扶、潑陂河大道,阻擊敵四十八師增援。當天,二縱在商城以北河鳳橋與敵五十八師交火。五十八師立即收縮於觀音山、黃山頭等制高點,固守待援。劉鄧大軍一直在晉冀魯豫平原上作戰,沒有打過山地戰,只管猛衝,不但沒有打下來,而且傷亡較大,二縱六旅副政委彭學桂也犧牲了。一縱一旅在經扶至商城的公路上阻擊敵四十八師,也遭受了極大困難。
一縱一旅經過艱苦奮戰,仍舊沒有頂住敵四十八師的進攻。9日,敵四十八師先頭部隊與五十八師會合。劉鄧見戰機已失,下令撤退。9月11日,毛澤東電告劉鄧:“目前幾個月內,你們作戰似應避開桂系主力七師、四十八師,集中主力殲滅中央系及滇軍。因七師較強,不易俘繳,四十八師情況不明,似和七師相差不遠,而中央系各部及滇軍五十八師則在運動中,易於殲俘。”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91—92頁。
正如毛澤東這個電報中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