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民風,寫民事,客觀寫實。
《氓》的悲劇性,今人也不用總結了,再說也不如白居易說得透徹——“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
男人見男人,才窺得到那散落在心肝脾肺腎裡點點滴滴的鶴頂紅。
21…
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1:33:03 PM《思無邪——追繹前生的記憶》這次我是真的決定離開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衛風·木瓜》
灑家最近減肥減得比較饞,寫《詩經》經常下意識想到吃的。寫《木瓜》想到俺老家的宣木瓜果脯,很清甜很滋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載:“木瓜處處有之。而宣城者為佳。”古人的廣告往往言簡意賅,切中要害,一個佳字就說明與眾不同。恰好這個“佳”字無論是用來誇俺老家的木瓜,還是誇古老的“衛風”裡的《木瓜》都挺合適的。
古代的男女交往,其實蠻好玩的。據《周禮·地官·媒氏》載:經常會選在仲春之月,然後呢男男女女聚集在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互相贈送水果或者鮮花,這樣搞起來就很像趕集,陣仗很驚人。大家聚在一起舉行水果鮮花交換party。其景況很類似於現在人經常在一起舉辦的速配沙龍或是相親大會。我有段時間就很懷疑電視上的速配節目的招是怎麼想出來的,後來才曉得原來是出自《詩經》。
至於為什麼選在仲春之月就更好玩,仲春大約是古人眼中最繁盛的季節,花草鮮妍,萬物滋潤,正是天地間陰陽二氣調和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年輕男女也容易動情,所以讓他們交往,尋找伴侶是合乎自然,秉承天道迴圈的。這種習俗到現在還有地方保持著,甚至還有地方的人喜歡會在下雨起霧時行男女之事,認為下雨起霧是天地在交媾。這並不完全是無稽之談,《素女經》裡的理論就是這樣——天地相交而生萬物;男女交合而生子女。
說《木瓜》在《詩經》同類描寫情人贈答的詩中稱得上佳,不是因為它的歌謠演變出一個令後世人耳熟能詳的詞——投桃報李,不是因為它是今人熟悉的“瓊瑤”一詞的出處。這首詩的好處單獨來看可能還不明顯,不過是一小夥子回應姑娘的愛意,樂滋滋地回贈了自己的配玉,表示要和這女孩長久地相好下去。若是將它和《召南·摽有梅》比較一下,就能更細緻地感覺出差別。
《摽有梅》是這樣的: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在法定的男女約會的好日子,一個女子將自己帶的水果拋給她中意的男子,並且大膽直率地唱起情歌:枝頭梅子落紛紛,樹上還留有七成!追求我的小夥子,不要錯過好時辰!枝頭梅子落紛紛,樹上只留有三成!追求我的小夥子,良辰吉日在今天!梅子全部落下來,傾盡筐子讓他取!追求我的小夥子,姑娘等你把口開!
女生總是這樣的,哪怕是先喜歡上一個男生,也希望反過來是那男生開口來追,這樣的話,自尊和麵子都會得到滿足,像詩中的女子,已將情意表露地很明顯,卻始終在啟發自己中意的男子先開口,好像球場上禁區已經沒有守門員,單等著別人來臨門一腳。
也是因為男子主動這種心理定勢,所以人們會更習慣更偏愛《木瓜》一些。其實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看也是不錯的,兩者都是以水果起興;都是在那種集體的約會場所,以歌相贈表達愛意。區別在於《木瓜》是男悅女,《摽有梅》是女悅男。
看《摽有梅》,真替那多情女著急,詩的最後也沒交代她看中的那個男生有了回應沒有。如果妹有情郎無意,多少還是有些遺憾的,畢竟女孩子主動一回挺不容易的。看《木瓜》就很安心,那女子投來水果,很快男子就有了明確熱情的回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或者乾脆不要管地區,就想著,那個扔梅子的美眉和這個贈玉石的哥哥是一個地方人,在某一天,他們在本地大型的男女集會上相遇了,那美眉我扔我扔我扔扔扔,我啟發啟發再啟發,終於讓那位哥哥有動靜了。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