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民粹主義者謳歌“人民”,崇拜“人民”,但他們謳歌和崇拜的是作為一個抽象概念的“人民”,對組成“人民”的一個個具體的“人”,他們卻持一種極為蔑視的態度;他們反對權威,卻容不得不同意見,甚至容不得“旁觀者”。民粹主義者當年有句名言:“誰不和我們在一起,誰就是反對我們;誰反對我們,誰就是我們的敵人;而對敵人就應該用一切手段加以消滅。” 這樣極端的邏輯對中國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經歷過*的人們對這一套耳熟能詳。
對於民粹主義的危險性,當年的俄羅斯知識分子是有所察覺的。19世紀70年代,俄羅斯左派知識分子的精神領袖米海依洛夫斯基就拒絕以人民和社會正義來爭取自由。他寫道:“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對於品嚐了一般人類之樹的果實,從而能夠識別善惡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政治自由、良心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思想交流自由等更為誘人的了。當然,我們是期望這些自由的。”米海依洛夫斯基沒有崇拜人民的心理,他是知識分子的代表,他認為自己有義務為“人民的利益”工作,但沒有義務聽取“人民”的意見。他完全沒有努力使自己平民化。他把榮譽的工作和良心的工作加以區分,前者是勞動人民所從事的,應發揚光大;後者應當是享受特權的、受過教育的階級所特有的。良心的工作是對社會罪惡的懺悔。可惜的是,米海依洛夫斯基的聲音當時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
民粹主義的悲劇之路(3)
從19世紀70年代起,民粹派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到民間去”運動,熱情的知識分子深入俄國各地農村,試圖以通俗的語言鼓動農民革命。但是,民粹主義者忘我的犧牲精神和革命苦難氣概並沒有喚起他們認為“天生就是社會主義者”的農民的響應,廣大農民不理解他們,甚至視他們為國家的敵人。在“到民間去”的運動失敗後,一些知識分子慷慨激昂地走上了無政府主義和恐怖主義的道路。具有極端革命色彩的“土地和自由社”、“民意黨”成立了,民粹主義者策劃了一次次暗殺沙皇及其大臣的行動。民粹主義烏托邦式的政治理想、試圖“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極端個人英雄主義的鬥爭方式使他們愈加脫離人民。民粹主義者在理論上的錯誤導致了實踐上的失敗,追隨他們的無數青年無謂地死在沙皇的屠刀下,其中就包括列寧的哥哥。至19世紀80年代,轟轟烈烈的民粹主義運動在俄國以失敗而告終。
三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主義。”*主義從俄國傳入中國後,中國共產黨人沒有清楚地注意到共產主義學說與民粹主義思想之間的差異。他們常常將共產主義與民粹主義揉在一起,對共產主義做出了具有民粹主義色彩的解釋。李大釗早期的社會主義思想就具有鮮明的民粹主義傾向。他所傾心的俄羅斯革命思想,是一個由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互助主義和民粹主義所構成的思想世界。《青年與農村》是李大釗民粹主義思想的代表作,文中寫道——
我們青年應該到農村去,拿出當年俄羅斯青年在俄羅斯農村宣傳運動的精神,來做些開發農村的事,是萬不容緩的。我們中國是一個農國,大多數的勞工階級就是那些農民。他們若是不解放,就是我們國民全體不解放;他們的苦痛,就是我們國民全體的苦痛;他們的愚闇,就是我們國民全體的愚闇;他們生活的利病,就是我們政治全體的利病。
……
在都市裡漂泊的青年朋友們啊!你們要曉得:都市上有許多罪惡,鄉村裡有許多幸福;都市的生活黑暗一方面多,鄉村的社會光明一方面多;都市上的生活幾乎是鬼的生活,鄉村中的活動,全是人的活動;都市的空氣汙濁,鄉村的空氣清潔。你們為何不趕緊收拾行裝,清還旅債,歸還你們的鄉土?
……
青年啊,走向農村去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鑿井而飲。那些終年在田裡工作的父老婦孺,都是你們的同心伴侶,那炊煙鋤影雞犬相聞的境界,才是你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啊!”
青年毛澤東也曾經熱烈嚮往過“半工半讀”的生活,他在給蔡和森的信中曾說:“現覺專用腦力的工作很苦,想學一宗用體力的工作,如打襪子、制面包之類”。 他曾經利用假期時間步行考察過農村。投身革命以後,他在《湖南農*動考察報告》中就熱情謳歌了那些革命的“痞子”,認為“他們最聽共產黨的領導”,是“打倒封建勢力的先鋒,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業的元勳。”“他們的革命大方向始終沒有錯。” 1939年“五四”運動20週年前夕,毛澤東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