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你在這本刊物裡能讀到怎樣狩獵狐狸,而有關流行明星的花邊訊息只有隻言片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重視《觀察家》對英國精英文化的點評。在2011年6月刊的封面故事裡,《觀察家》提出了一個重要現象。“誰把夏天賣了?”文章標題問道。副標題揭示了有關答案的線索:“典型的英式社交季成了國際精英的財產”。
作者認為,英式文化生活中古老的文體活動,如阿斯科特或埃普索姆賽馬會、橢圓或君主球場的板球賽,以及科文特加登皇家歌劇院或格林德波恩歌劇院——曾一度專屬於《觀察家》社團——的歌劇,現已由全球超級精英接管。“對超級富豪而言,世界不再分成一個個國家,而是分成富裕地區和貧窮地區。他們像燕子一樣在夏天飛到英國的北邊避暑,他們偏愛那裡的富裕地區。”文章作者哈里芒特寫道。芒特恰好是英國貴族後代、保守黨首相戴維卡梅倫的表弟,畢業於英國最高貴的私立學校之一——威斯敏斯特大學,也是飽受爭議的私人社團布靈頓俱樂部的前成員。芒特接著寫道,“英國現陷入了溫布林登網球經濟——我們提供極具魅力的場館,外國人跑到英國,在中心球場享受運動樂趣。悖論在於經濟衰退加速了英國的全球化。英國人遭受了重擊:50萬人失業,富人被50便士稅制和銀行業獎金稅痛苦折磨,有的索性逃往海外。而全球化的精英將財富離岸存放,幾乎毫髮無損——他們的資產實現了多樣化,將財富和崛起的東方緊緊綁在一起。”
芒特記錄下了他所屬的全球超級精英階層接手英國傳統活動的歷史性時刻。他在英國貴族精英的競賽場上觀察到的其實是一個全球現象。頂級富豪正形成一個跨國社團,他們互相之間的共同點比他們和家鄉同胞的共同點還要多。無論他們定居在紐約還是香港,莫斯科還是孟買,當代的這些頂級富豪正在抱團形成一個新的世界。
埃裡克施密特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谷歌公司辦公室裡對我說,“雜誌刊登一些人人嚮往的目的地時一定會有個排名,不是嗎?我來告訴你排行榜上都有些什麼。有瑞士達沃斯經濟年會、奧斯卡頒獎典禮、戛納電影節、美國太陽谷峰會、TED(技術、娛樂、設計的首字母大寫)大會、富翁特迪福斯特曼的會議;還有聯合國紀念週、時裝週;在倫敦,每年6月的最後一週是溫布林登網球周。”
“以前,這些都是本地活動,現在都成了全球活動。”施密特解釋道,“我在報紙上讀到這些活動時覺得十分有意思,但其實沒那麼有勁,因為照片總比現實要好得多。但我自認為是個世界公民,無論如何也得去到那些地方關鍵是,人們總是想待在聰明人和有趣的人所待的地方。你會覺得自己必須出現在那裡。全球化的航空旅行實現了人們的願望,所以,你描述的那些人經常旅行。他們也有好幾個家,不是嗎?如果你在倫敦有個家,那麼旅途的艱辛也沒那麼糟糕了。順便說一下,我還沒富到這種程度。”
沒有人比那些未來的銀行家更孜孜不倦地研究超級精英了。同競爭對手一樣,每年瑞信集團會發布一份《全球財富報告》,這是一份全球財富的通訊錄、體檢報告和真愛告白書。瑞信集團在2011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崛起的中產階層深深紮根於各國,並以國別為界限,這與頂級富豪“全球一國”和全球化的特點截然不同:
財富金字塔的底部是處於不同生命週期、來自世界各國的人;而高淨值人士(具有100萬~5000萬美元的可投資收入)和超高淨值人士(具有至少5000萬美元的可投資收入)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生活方式更趨相似。即便是零散分佈在其他地區的高淨值人士也會參與同樣的世界市場、購買高收益的消費產品。他們的財富組合也極為相似,主要為金融資產,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交易的上市公司的持有股權。
超高淨值人士自己也敘述了相同的經歷。“銀湖”私募股權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格倫哈欽斯指出,“一個在非洲經營大型銀行而後跑到哈佛商學院唸書的人與我之間的共同點比他與鄰居之間的要多,我與他之間的共同點也比我與自己鄰居之間的要多。”哈欽斯解釋道,他踏入的圈子由“利益”劃分,而不是由“地理範圍”劃分:“北京離紐約很遠,但看上去和紐約很相似。你能見到同樣的人,能在同樣的飯店吃飯,能在同樣的旅店入住。我們的地域觀念比以前要弱得多。”
安賽樂米塔爾鋼鐵集團首席財務官阿迪亞米塔爾的父親是億萬富豪,也是該集團的創始人。米塔爾不在英國出生,卻是接手《觀察家》所指的英國傳統活動的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