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在奧康開發步行街的過程中,不少人擔心:房價高了,也許老百姓的生活就會受到衝擊。但是當他們看到步行街給當地經濟帶來了繁榮,他們的生活質量沒有下降,反而升高了,擔憂的聲音逐漸被贊成的聲音代替了。
因為,奧康要做的不是住宅地產,而是商業地產。
商業地產是活的“地皮”,它重點不是一次性為奧康帶來多少收益,而是搞活一個地區的經濟,帶來多方面的收益。奧康種下了梧桐樹,引來更多的金鳳凰在此繁衍生息。
因此,黃岡奧康商業步行街的建成,不但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方便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而且還為眾多知名品牌提供了新的市場。
面對這樣“多贏”的結果,當地的老百姓哪有不喜歡的道理,政府更是願意支援,店鋪的經營者們也笑開了懷,奧康本身更是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黃岡奧康商業步行街只是一個起步。據悉,現在奧康的計劃是打造100條步行街。全國不少城市的領導,紛紛邀請奧康去開設同樣的商業步行街。
引進一個人,繁榮一座城(2)
黃岡市委書記劉善橋對黃岡奧康商業步行街有一句更高的評價:
“引進一個人,繁榮一座城。”
王振滔被譽為“中國營銷大師”和“溫州商神”,在奧康做活黃岡商業步行街後,這一個名號被叫得越來越響了。
大腦決定一切(1)
近年來,對奧康的評論很多。其中一點就是:奧康似乎有那種“點石成金”的能力。不管什麼專案,別人做不好的,一到奧康手上,就立即變活了,而且最後竟然發現是做得極為成功。
黃岡奧康商業步行街的成功,又讓人有了更大的疑問:
第一,這一專案以前就有人提議過,但誰都不敢做。或者認為做不好,為何奧康就做好了呢?
第二,奧康此舉,不僅自己盈利可觀,而且不管是當地領導、老百姓還是到步行街上投資開店的經營者,方方面面都叫好,這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對此,本書作者之一王振滔的回答是:
“做生意,最關鍵的不是資源,而是思路。思路不對,再好的資源也會沉睡;思路好了,死資源也會變為活資源,而且是最能賺錢的資源。
“做生意的最高境界,不是要逼得他人你死我活,而是要透過對商機的獨特發現和挖掘,並充分經營好,讓各方得利,人人叫好。”
這是一個樸實的總結,但立即引起本書另一作者吳甘霖的強烈共鳴。作為一個研究創新思維20年的專家,他特別讚賞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一句格言: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主要是脖子以上的區別——大腦決定一切”
現在,讓我們透過對王振滔創業過程的分析,來領略為何“大腦決定一切”吧——
(一)要賺體力錢,更要賺腦力錢。
對這一點,王振滔深有體會,自己和奧康每一步的發展,都是“大腦決定一切”的產物:
“我從小不管做什麼生意,都能賺到錢,而且往往比別人賺得多,這不是因為我運氣好,而是因為我只賺腦力錢,不賺體力錢。”
當年,他十幾歲就跟著師傅到武漢做木匠,每天起早貪黑,非常辛苦。
他一邊幹,一邊琢磨:怎麼樣才能做出點新花樣,讓更多人認可?
他發現,很多請他們去做傢俱的家庭,房子都不大,住的人卻不少,很多都是子孫三代擠在一套兩居室裡。
於是他想,如果將一種傢俱,開發出好幾種用途,這樣一來,不就可以大大節省空間嗎?
於是,他在做傢俱的時候,就儘可能綜合多種用途。比如他做出來的桌子,既可以當飯桌,又可以當書桌,晚上將兩邊拉開,還可以當床用;一個電視機櫃,下面有抽屜可以放雜物,中間的板子拉出來,又是一個小桌子……
結果,他們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來,這家還沒有做完,下一家就早早開始邀請了。
他也很快被師傅提拔為“腦力工作者”——“設計師”,不必再像其他的師兄弟一樣每天敲敲打打做些簡單的木工活,而只需要找活,出思路,出點子。
但他並不甘心當一輩子木匠,於是又回到了溫州老家,看有沒有別的生意可做。
當時溫州最流行的工作就是跑供銷了。那些人每天都拿著一個筆記本,上面寫著一些商品目錄,然後推銷給別人,拿到訂單後,再回到工廠下單、生產,賺些中間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