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頁)
滅,並直接導致各國經濟嚴重衰退。
東南亞金融危機還直接導致了香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李嘉誠、包玉剛等商界鉅子紛紛投資房地產領域,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來自日本、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的資金也蜂擁而入。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香港的房價和地價急劇上升。到1981年,香港已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全世界房價最高的地區。
1984年-1997年,香港房價年平均增長超過20%。中環、尖沙咀等中心區域每平方米房價高達十幾萬港元,一些黃金地段的寫字樓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萬港元的天價。受房價飛漲的刺激,香港的房地產投機迅速盛行起來,出現了一大批近乎瘋狂的“炒樓族”。當時的香港,人們盲目地投資房地產。為了抓住機遇,許多人往往僅憑地產經紀人電話中的描述,就草草決定購買豪宅。一些經紀人甚至會對顧客說出這樣的話:“什麼?你要考慮一兩天?當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買的話,過3分鐘就沒了!”1996年,香港竟出現買房前必須先花150萬港元買一個號的怪事。
就在香港的房地產泡沫達到頂峰時,東南亞金融危機降臨了。1998年—2004年,香港樓價大幅下跌,如著名的中產階級居住社群“太古城”,樓價就從最高時的萬港元每平方英尺下跌到四五千元。據專家計算,從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時間裡,香港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8萬億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產總值還多。而對於普通香港市民而言,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更是不堪回首。在這場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業主損失267萬港元,有十多萬人由百萬“富翁” 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負翁”。(《環球時報》楊紅林)
類似的事情,在我國海南、北海、惠州等地也發生過。
1992年8月,正在海南“淘金”的潘石屹已經靠炒房炒地掙到了自己的第一個100萬。如果不是一個偶然的發現,他還準備繼續“淘”下去。
為了核實一個專案的審批情況,潘石屹以五斤橘子和一條香菸的代價獲准查閱有關內部資料,他意外發現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積已達50多㎡,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積才7㎡。憑著直覺,潘石屹意識到,“海南的房地產要出事了”。包括馮侖、易小迪、王功權在內的6位合夥人馬上決定分家,撤回北京發展。從資料來看,萬通撤退的時候,海南的房價在5000元/㎡左右,到半年後,房價躥升到了7500元/㎡。離頂部差了2500元/㎡。
一年後的6月24日,國務院釋出《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16條整頓措施招招致命,海南房地產熱浪應聲而落,數千家開發商捲款逃離,留下爛尾樓遍地。
對於潘石屹以及其他經歷過上世紀末“中國經濟軟著落”的人來說,1993年下半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是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
1988年8月23日,有“海角天涯”之稱的海南島從廣東省脫離,成立中國第31個省級行政區。海口,這個原本人口不到23萬、總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濱小城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經濟特區的首府,也成為了全國各地淘金者的“理想國”。用潘石屹的話說,1989年他坐船來到海南時還是黑濛濛一片,第二天醒來,發現一夜之間,島上已經湧進了15萬人。
1992年初,*發表南巡講話,隨後,中央向全國傳達了《學習*同志重要講話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海南建省和特區效應也因此得到全面釋放。高峰時期,這座總人數不過160萬的海島上竟然出現了兩萬多家房地產公司。
平均每80個人一家房地產公司,這些公司當然不都是為了蓋房子。事實上,大部分人和潘石屹一樣,都在玩一個“擊鼓傳花”的古老遊戲,他們手裡傳的是地皮。
時隔十五年,下面的這組統計數字,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當年遊戲的熱火朝天:
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產投資達87億元,佔固定資產總投資的一半,僅海口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面積就達800萬平方米,地價由1991年的十幾萬元/畝飆升至600多萬元/畝;
同年,海口市經濟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83%,另一個熱點城市三亞也達到了%,海南全省財政收入的40%來源於房地產業;
據《中國房地產市場年鑑(1996)》統計,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價格為1350元/平方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