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的確,好心情是可以“傳染”的。
我媽臨終前的一年,從床上摔下來,骨折了。她平心靜氣地躺在自家床上靜靜地調養。誰去照顧她,她都笑臉相對。每次醫生來家給她看病,她總是和顏悅色地說:“大夫,您來了,麻煩您了!”然後說出許多感激的話。大夫們都說:“有病的老人一般脾氣都怪,瞧這老太太心態多好,那麼通情達理!”
樓上一位老奶奶也骨折了,卻是整天在床上又哭又罵、不吃不喝,兒孫們慌成一團。聽說我媽好得快,立刻派了三名“代表”下樓來討教“妙方”。
我媽給他們開了三個方子:“一、想得開。回去告訴你媽,摔也摔了,病也病了,怨誰也沒用,三分治,七分養,好好養著,傷筋動骨一百天。二、吃得進。愛吃什麼吃什麼,愛喝什麼喝什麼,沒有叫兒女給你買去。三、想得美。甭想那麼多,老人有病,身邊有兒女照顧,這就是福分,好好享受吧!”
幾位“代表”如獲至寶,回去傳達了媽媽的三條“妙方”。聽說這“藥”還挺靈,老奶奶聽進去了,也想明白了。一樣的病,人家樓下“老姐姐”比自己還大七八歲,卻能想得開,自己有什麼想不開的。於是她不哭不鬧,也開始吃飯吃藥了。
我們兄弟姐妹幾個特別佩服我媽,她把人生這本書讀透了。她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圖虛名,不慕奢華,而是高興地享受每一天。有這樣的好媽媽,真是兒女最大的福氣。
媽媽的好心態遺傳給了我,我從小就是個“樂天派”,總想給別人帶來快樂。中國教育報記者蘇婷說我“在眾人面前永遠是神采飛揚”,遇到些溝溝坎坎也不大在乎。沒想到,我這種性格讓別人覺得我身體很棒。其實,瞭解情況的只有我先生和我兒子。因為,我把笑臉面對著眾人,身體的痛苦只有家人瞭解。我腳骨折打了石膏,還被北京西城團委請去給輔導員講課,他們的理由是:“盧老師,您的腳不能走路,可您的嘴還能講話呀!”我只好架著拐“走”進會場,到臺前一看,我笑了,桌子下放了一床大棉被,讓我放腳用!
這事兒不知怎麼讓浙江團省委少年部長俞能知道了,他說:“太好了!你這回有時間了!”硬是把我請到杭州去講課。我是坐著殘疾人用的輪椅上下飛機的,見了面我對俞能說:“太好了,你讓我享受了一次殘疾人的待遇!如果不骨折,哪有這種體驗呀!”俞能說:“這回你要好好謝謝我!”
人們都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其實,現在這個“經”已經變成了“家家有本快樂經”了。
一個工作繁忙的人為自己的生活狀況總結了一句話:“有聲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義地交友。”
一位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老同志總結了“快樂老人”的“五老”:一、老本(身體);二、老伴;三、老底(儲蓄);四、老房(房產);五、老友(朋友)。
我的老同學、國際藝術學校副校長賀誼芳也是一個心態非常好的人,她的臉上永遠綻放著燦爛的微笑。同學們問老師:“什麼叫燦爛?”老師說:“你們看看賀校長的臉就知道了!”
“賀校長的快樂經”是什麼呢?她講了三條:
一是延長快樂。快樂沒到來,提前享受快樂;快樂來到,全身心投入快樂;快樂過去,不斷回味快樂。
二是縮短煩惱。煩惱沒來,不提前去想;煩惱到來,一定不投入,扔到太平洋;煩惱走了,再也不想,不跟別人說,說一遍必是煩一遍。
三是篩選記憶。一生有酸甜苦辣,只把快樂留住,把煩惱變成收穫。
她還寫了一個紙條放在抽屜,每天讀一遍,上面寫著:“高興,高興,真高興,怎麼那麼高興呢!”同事中誰有了煩惱,她就把這句話送給誰,讓他“天天讀”,而且還打電話“抽查”,周圍的人在她影響下,也快樂起來了。
父母感悟“太好了”(4)
這方法是不是挺好, 它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改變心情,就改變了世界。
四 讓孩子喊出“我能行”
人人都渴望“成功”,不同的人對“成功”有不同的理解。在農民心目中是莊稼豐收,在工人心目中是產品暢銷,在作家心目中是作品出版,在父母心目中是孩子考個好分數、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但是,在處於做夢年齡的孩子心目中,“成功”反倒成了恐懼、擔心與壓力的代名詞。
成功究竟是什麼呢?
我認為,成功是一種感覺,一種態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態度,“我不行”是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