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如醉鬼和妓女,他們整日沉湎於感官刺激;孤傲的唯美主義者,則始終遠離塵世的煩惱,沉迷於萎靡奢華;另有一些人,為謀求財富和名聲,不擇手段;還有一些人在信仰中尋求心靈的慰藉。
他們追尋的幸福看上去似乎已經降臨,心靈會一時沉醉於甜美的安全感中,因而完全忽視和忘記了世間還有罪惡存在。但是,有一天,疾病仍然到來了,巨大的痛苦、誘惑或是災禍突然出現,打破了他們毫無防備的心靈,此時,他們曾經編織的幸福畫卷轉眼間就化為了碎片。
因此,每一個快樂的頭頂上都懸掛著一把痛苦的利劍,它隨時可能落下來,擊碎沒有武裝知識的心靈。
孩子們總是哭喊著想要長大成人,而成人卻總是哀嘆失去了孩童時的幸福。窮人們因為生活在貧困的鐐銬下而憤怒不已;富人們則生活在對將來是否變得貧困的恐懼之中,或是不斷地在夢幻中追尋他那所謂的幸福。
有時,人們信奉了某種宗教,或者接受了某種哲學思想,或者構建了某種知識或是藝術的理想,因此彷彿心靈獲得了和平與幸福的感覺。但是,還有一些更為強烈的誘惑,證明宗教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對理論哲學的研究也不過是無用的道具。頃刻間,多年以來在人們心目中辛苦構建的理想雕像跌落在腳下,變成了碎片。
難道真的就沒有逃避痛苦和悲傷的方法了嗎?難道就沒有辦法開啟邪惡的鐐銬了嗎?難道人們所追求的永久的幸福、可靠的成功、持久的和平只是痴人說夢嗎?
當然不是。我可以愉悅地向世人宣稱,當然有永久去除邪惡的方法。有一種途徑,可以使疾病、貧困或者任何不利的境遇或是環境遠離人間,永遠不會再來;有一種方法,可以保證永久的繁榮,使人們不必為災難可能再次到來而感到恐懼;有一種實踐,可以使人們分享並實現人世間完整的、永久的和平與幸福。
當然,要想實踐這些方法,並且能夠最終實現目標,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須對罪惡的本質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一味地否定或者忽視罪惡,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必須詳細瞭解它。同樣,只是一味地向上帝禱告,企求它驅逐罪惡,也是不夠的;你必須弄清楚罪惡的根源,以及它給你帶來的深刻教訓。
此時,只對束縛你的鐐銬生氣或者發怒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你必須明白你為什麼被束縛,你是如何被束縛住的。因此,親愛的讀者,你如果想擺脫這種束縛,那麼就必須進行自我反思,加強對自己思想的瞭解。
第13節:罪惡的教訓(2)
不要像一個不聽管教的學校裡的孩子一樣,你必須開始謙虛耐心地學習完善自我的課程,使自己的心靈受到有益的薰陶,讓自己達到完美境地。因為,正確地瞭解了罪惡之後,你會發現,它並不是強大無比的力量,也不是宇宙的執行法則,只是人生需要經歷的一部分而已。因而,它完全可以成為那些積極好學的人的老師。
罪惡並不是你身體以外的一種抽象存在,而是你內心的一種經歷,透過耐心地反省自己的內心世界,並且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逐漸地,你會發現罪惡的根源和本質,然後把它連根拔起。
所有的罪惡都是可以補救和糾正的,因此它不是永恆不變的。罪惡的根源是無知,是對世界萬物的真正本質以及對萬物間相互作用的無知。如果不能擺脫這種無知的狀態,我們也就不能擺脫罪惡的支配。
世間的所有罪惡都源於無知,如果我們準備也願意吸取這個教訓,那麼我們必將獲得更高的智慧,最終戰勝邪惡。但是,人們卻總是陷入罪惡之中無法自拔,因為人們不願意,甚至也不準備接受罪惡所帶來的教訓,因此,罪惡總是圍繞在我們周圍,從來不曾消失。
我認識一個孩子,每天晚上母親哄他睡覺的時候,他總是哭著鬧著不願意睡覺而是拿著蠟燭玩耍。一天晚上,孩子拿著蠟燭玩耍的時候,母親一時疏忽忘記看管著他,結果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災禍,從那以後,孩子再也不敢也不願意拿著蠟燭玩了。
這次愚蠢的行動讓孩子受到了教訓,在這教訓中他學會了服從,知道了火是可以傷人的。這個故事完整地揭示出所有過失以及罪惡的本質、含義和最終的結果。
與小孩子因為對火的真實本性的無知而嚐到了苦頭相似,大一點的孩子也會哭喊著、努力爭取著一些事情,但卻對這些事物的本質一無所知,當他們得到滿足之後,卻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兩者之間唯一差別在於,後者的無知所引發的罪惡比前者的罪惡更深,同時也更加難以看清楚罪惡的本質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