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功。
藝術如果做得太深奧,欣賞的人就少了,所謂曲高和寡,正如達利的抽象畫少有一般大眾能欣賞的一樣。因為絕大多數品牌面對的是一般大眾,所以品牌沒有必要做得太深奧、太抽象。高深到不可理解的地步,效果往往要打折扣。品牌的理想狀態是既能成為大眾文化的有機部分,又能建立自身的傳統,成為永恆的價值和追求。比如說賓士、柯達、可口可樂和哈雷摩托,就是既傳承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長遠嚮往,又具備把握時代脈搏的創新精神。
品牌,是對注意力的征服
品牌和消費者是一種動態的互動關係。品牌和消費者的力量消長和力量對比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當消費者購買強勢品牌,實際上是將自身的選擇權交給了強勢品牌;同時,他們會質疑弱勢品牌。在強勢品牌面前,消費者覺得自己像陷入情網的少年,被它的力量所征服,被它的魅力所迷惑;在弱勢品牌面前,消費者又覺得自己像個智者,舒適地、志得意滿地對品牌指手劃腳。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爭當市場領導者的重要性。
其實,品牌是品質的符號和象徵。那麼什麼可以品牌化呢?我們看看如下的概念是不是已經成為品牌。
人物:格林斯潘、斯皮爾伯格、米蘭?昆德拉。
事件:嬉皮士運動、存在主義思潮、文藝復興。
地方:加勒比地區、長城、澳大利亞黃金海岸。
活動:奧林匹克、財富論壇、世界盃足球賽。
組織:歐洲綠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諾貝爾獎委員會。
服務:波士頓管理諮詢、個人理財產品、四季酒店的星級服務。
技術:企業資源計劃 ERP、奔騰晶片、克隆。
概念:後現代主義、國際化、生產外包。
思想:全面質量管理 TQM、加里哈默競爭戰略、學習型組織。
經過精心打造,張揚的人物、前衛的思潮和創新的產品都成為了卓越品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凡是需要溝通並且可以溝通的事物都可以品牌化。人類已經進入到注意力制勝的全面品牌化時代。
什麼成就品牌
品牌思維,正對傳統的量化邏輯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頂尖的經濟學家,跨入無人之境後最想做的事情是評點唐詩宋詞;中國頂尖的公眾人物,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時津津樂道於西方交響樂;萬眾矚目的富商,功成名就後卻醉心於打打鬧鬧地拍電影。如果說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後,心智必會貼近快樂與夢想,那麼,真正的品牌從一開始就像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它就是快樂與夢想。
哈利·波特品牌征服的啟示(2)
品牌的征服,實際上是改變了人們的認知。這個邏輯過程是什麼樣的呢?請看下面的品牌征服的模型(參見圖 1…2),征服的邏輯過程是這樣的:認知的變化、行為的變化、偏好的變化、習慣的變化、忠誠的變化和認知的再次變化。
索尼、迪斯尼、範思哲、3M、百威、李維斯、英特爾,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超級品牌,無一不是產生於激情和夢想。我們能用標杆學習之類的管理工具重複同樣的夢想嗎?即使可行,我們為什麼要做這麼乏味的事情呢?更何況激情、亢奮、直覺、驚訝和情愫這些夢想的元素是不能用量化的語言來描述的。你大概不能說你做了一個三西格瑪的夢、還是六西格瑪的夢吧。
打造品牌,依靠的是直覺而不是空洞的分析,是藝術而不是陳舊的公式,是激情而不是完美的計劃。我們生活在現在,但我們已經活在未來。品牌,是酷時代的通用話語。酷經濟,不是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是用國民生產“酷”值。酷經濟的指標是快樂程度、散熱效果、不確定的美感和快感模式等。
怎樣將品牌建立在夢想的基礎之上呢?將概念變成一個神話、一個寓言或者一個傳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微軟在講故事,GE 在講故事,牛津和哈佛也在講故事。很多品牌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它們的歷史、它們正在做什麼、它創始人的傳奇經歷等。比如蘋果電腦就透過故事讓其創造性和叛逆性的核心品牌文化具備了某種近似宗教的特徵。
從一開始,蘋果就是一家特立獨行、不守規矩的公司。蘋果電腦的 CEO 就是一個膽大妄為的夢想家,蘋果電腦的產品永遠代表了“前沿和創新”。而它的專賣店的前衛環境則進一步強化了蘋果品牌的夢想文化,其最新推出的 iPod 和 iTune 等創新產品更是將這種文化推向頂峰。所以,其實品牌的語言是征服,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