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古人拜師的禮儀一般是先拜祖師爺:讀書人拜孔聖,木匠拜魯班,梨園子弟拜唐玄宗,結義兄弟拜關二爺。
弓箭的祖師爺還真不好找,漢人倒是可以追溯到大神后羿,胡人就沒有歷史,再一個跟后羿也扯不上關係,幾個人討論了一下,祖師爺的位置乾脆供上天地之位,不會有大錯。
儘管述律燕神情忸怩,但大家都這麼熱情,只好又從頭再來一遍,升香、灌地的儀式結束之後,李克用出場,坐在香案前。
“獻酒!”蕭玄衣喊道。
劉銀屏倒了一碗酒,遞給述律燕,述律燕雙手接過,舉在頭頂,張小盼接過來,遞給李克用,李克用一飲而盡,皺了皺眉頭,把空碗遞給張小盼,張小盼放在香案上。
李克用一連喝了三碗酒,述律燕又磕了三個頭,蕭玄衣剛喊過“復位”,李克用就嚷道:“這酒怎麼這味道?”
“這是虎骨酒。”劉銀屏解釋。
“還有沒有沒泡虎骨的?”
“有啊。”
“這虎骨酒先放著吧,實在沒得喝了,再喝這個。”
“不好喝嗎?”
“也不是不好喝,老感覺有一種別的味道。”
“那我再放些中藥壓壓味兒。”
禮成之後,眾人正要拆香案,蕭玄衣有點技癢:“當年老太太昇仙時,我還不會這套,不如趁這個機會補一下。”
孝子哈,眾人紛紛稱讚,當下寫了蕭玄衣母親的牌位,放在香案之上,由劉銀屏唱禮,蕭玄衣開始三拜九叩。
這蕭玄衣身材好,再加上有意賣弄,推金山,倒玉柱,一套大禮行的如舞蹈一般,眾人連聲喝彩,紛紛要求再來一瓶。
禮儀結束,人和牲口都喝了點水,大家繼續趕路。這時隊伍已稍作調整,由述律燕牽著劉銀屏的馬車。
李克用不用牽馬車,自在多了。老在蕭玄衣面前晃悠,意思很明顯:在師父面前,親哥也不行。
“當你的師父去,把我都晃暈了。”蕭玄衣不耐煩。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在我面前晃悠的時候,我的感受,可是我說什麼了沒有?”李克用嘿嘿直笑。
“就為這個呀,那你隨便晃悠,不過呢,給人當師父,傳藝是次要的,關鍵要教會徒弟怎麼做人,你這有點輕佻哈。”
李克用倒是嚇了一跳:“這就是輕佻?”
“晃來晃去,不知所謂,你這還叫莊重啊?”蕭玄衣反問。
蕭玄衣也是開玩笑,沒想到李克用還就吃這一套,聽蕭玄衣這麼一說,倒也不再爭辯,催馬走到述律燕身邊:“燕兒,為師問你你為什麼要學箭呢?”
述律燕想了一會兒道:“萬一有危險情況,不至於白白送死,或者能給師父和蕭大哥做個幫手。”
“有志氣,那就是學以致用了!”
“還有學了不用的嗎?”述律燕奇怪。
“咱們胡人學箭就是為了狩獵與殺敵,但漢人講究比較多,他們有時候把射箭當成一種競技遊戲,甚至當作一種禮節。”
“禮節?”就算述律燕精通漢話,對這一點也未必明白。
“漢人,特別是讀書人,他們做人的目標是成為君子,君子是謙和不爭的,只有在射箭這方面,卻要分個高低。怎麼在競爭中又體現君子的風範呢,漢人就制定了一套特殊的禮節,射禮。”
“射禮是什麼樣的?”
“大致來說,就是射箭飲酒,還伴隨著《采蘩》之樂。最核心的是輸了之後,不能怨天尤人,要從自己身上找出不足。”
“射禮看來更注重品德的修養。”劉銀屏插了一句話。
“儒家有句名言: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李克用說起來射箭來,旁徵博引,頭頭是道。
“什麼意思?”述律燕問。
“漢人認為,射箭能反映一個人的品德,內心專一,姿勢正確,然後才能射中。所以射箭最重要的是能不能中靶,而不看重是否把靶射穿。學以致用的箭法,首重力氣,所謂挽弓當挽強。”
“可是我該怎麼練啊?”大道理述律燕倒也明白。
“先練體力,再練心。”
“練心?”
“射箭表面上是先發後中,在你射箭時,首先要屏神靜氣,調整步伐,開滿弓,瞄準以後,覺得能射中了才把箭射出去。這其實是先中後發。所以關鍵要先練心。”
“這跟儒家的‘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有點類似。”劉銀屏道。
“這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