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地理和政治上隔離臺灣與大陸,透過“劃峽而治”,雙方停止軍事行動,進而實現其“###”的預謀。而蔣介石雖硬著頭皮頂著不從金門、馬祖撤軍,卻一直找不到有力的理由回絕,壓力日重,成了他的一塊心病。金門、馬祖等島嶼,是臺灣在地域和政治上同大陸連線的最後紐帶,一旦蔣介石屈從美國的壓力而後撤,使臺灣孤懸海外,那麼臺灣問題的解決將更為複雜和棘手!
基於這種種情況,7月上旬,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議再次炮轟金門、馬祖。一方面對蔣介石自1957年以來“###”的叫囂與騷擾進行回擊;另一方面,再次向美國政府表明我方絕不坐視臺灣被割出祖國的堅決態度,同時向全世界顯示國共兩黨內戰沒有結束,金門、馬祖地區屬於中國的領土,誰來管轄金門、馬祖應該由國共兩黨來決定。另外,還有一層秘而不宣,有待蔣介石領會的用意。
恰在此時,中東局勢突變,引起世界性的震動。7月14日,繼黎巴嫩人民舉行反對親美的夏蒙統治集團的鬥爭之後,伊拉克人民發動民族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了人民共和國。這深深地觸動了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在中東的殖民利益,在“保衛黎巴嫩主權”幫助約旦政府“穩定政局”的藉口下,美國政府於7月15日悍然派遣3個營的海軍陸戰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登陸,英國的空降部隊則侵入約旦,以武力向伊拉克等國施加壓力。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宣佈“遠東地區的美國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
中東人民的革命鬥爭得到全世界進步力量的支援。中國政府於7月16日發表嚴正宣告,譴責美、英的侵略行徑。7月17日各界人士50萬人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聲勢浩大的聚會聲援中東人民的革命鬥爭,聲討美、英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
臺灣的蔣介石為策應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行動和遠東的“戒備狀態”也於7月17日採取行動宣佈所有的國民黨軍隊進入“特別戒備狀態”。蔣介石和他的“國防部長”俞大維,“總參謀長”王叔銘、“陸軍總司令”彭孟輯、“海軍總司令”梁序昭、“空軍總司令”陳嘉尚等國民黨高階將領像走馬燈般抵達金門、馬祖進行視察活動。
作為影響世界的巨人毛澤東在當前全世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較量中豈能袖手旁觀,由於中國近百年來飽受帝國主義的欺凌,他素來就把同情和支援被壓迫被奴役的國家和被壓迫被奴役的民族當作新中國人民應盡的責任。7月18日,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國際形勢與臺灣海峽局勢問題。會議最後決定:炮轟金門,用實際行動聲援中東人民的革命鬥爭,牽制美國的軍事力量,同時懲罰氣焰囂張的國民黨當局。
7月19日,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急電福建,將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葉飛從外地視察途中召回福州軍區大院,中共中央將負責指揮炮擊金門的重任交給他。葉飛處理完地方黨政工作事宜後,立即奔赴廈門組建福建前線指揮所,由他擔任總指揮,張翼翔任副總指揮兼前指參謀長。
海峽間一場勝負之外的特殊戰爭(2)
7月26日,地面炮兵部隊迅速按期完成了炮擊的戰鬥部署工作。海軍各海防艦隊分別進駐金門、馬祖對岸的詔安灣、鎮海角、廈門軍港、三沙灣等地。前線空軍各部隊分別進駐福建境內的連城、建甌、漳州、惠安、沙堤、廈門六大機場。3個炮兵師、3個高炮師、4個步兵師亦進入金門對岸的陣地。炮兵陣地從角尾到廈門,大嶝、小嶝到泉州的圍頭,數百門大炮沿海排開,長達30公里的炮火封鎖線,對準了金門所有炮擊目標。
在炮擊即將開始的前夕,毛澤東認為,必須根據新的變化,將炮擊金門、馬祖的行動,放在新的國際局勢背景下加以考慮。他好幾個晚上都為思慮此事而夜不能寐。7月27日,他給國防部部長彭德懷、中央軍委秘書長黃克誠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毛澤東提出炮擊金門的行動應該緩一緩,要“看一看形勢”並聯系“中東解決”的問題通盤考慮研究,這樣才能“運籌帷幄之中,制敵於千里之外”。信尾囑咐彭、黃,若同意他的看法,立即將信轉給前線總指揮葉飛。彭、黃以及葉飛同意毛澤東的意見,決定暫緩發動炮擊。
此時,臺灣當局已得到中###隊調動異常的情報,深信對金門、馬祖甚至臺灣、澎湖採取軍事行動。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彭孟緝認為,中共的主攻方向在馬祖群島,而剛從“金門防守司令”調位調回臺灣任“陸軍副總司令”的劉玉章則判定主攻方面在金門。為了預防萬一,彭孟緝只得兩面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