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以團結的人的偉大政策的體現。希望被特赦釋放的人員,要下定決心,加強思想建設,立功贖罪,努力重新做人。”
特赦釋放人員結束了在北京的參觀學習後,除王秉鉞等10人提出申請並被批准回臺灣外,其他人員按照自願的原則,都被安置到祖國各地,與他們的親人團聚。
周恩來:“託、託、託”
羅青長說,周恩來總理離開我們至今已有20多年了,但他的豐功偉績與不凡風采至今仍留在我的記憶裡。他在病重的最後一年,直至臨終前仍惦念著祖國的統一大業。每每想起這些,我就心裡特別難受,它不斷地鞭策我加緊進行對臺工作。
根據中共中央早已確定的方針,特別是1974年12月,毛澤東主席在長沙再次重申:“國民黨那些戰犯放出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都可以去,願意回臺灣的可以回臺灣嘛!”為此,1975年3月20日,中央統戰部和公安部共同下達了《關於安置特赦釋放人員的實施意見》,其中第6條規定:“凡願意回臺灣的,報中央統戰部、公安部辦理。”公安部部長華國鋒也向世人公開宣佈,獲釋人員“願意回臺灣的,可以回臺灣,給足路費,提供方便,去了以後願意回來的,我們歡迎”。這一重大新聞,立即引起包括臺灣在內的國內國際輿論一片震動。
3月23日,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國務院副總理華國鋒等受重病中的周恩來的委託,在北京飯店宴會大廳,接見並宴請全體獲特赦釋放人員。
一些在臺灣有親屬的獲釋人員,因擔心回臺灣會受到歧視或陷害、報復,所以大部分釋放人員沒有回臺灣。只有王秉鉞、陳士章、蔡省三、周養浩、王雲沛、段克文、楊南屯、趙一雪、張鐵石、張海商等10人提出回臺灣,並被立即批准。
蔡省三等10人一直滯留香港達140多天。其間,臺灣當局一次次地不批准他們入臺。先是張鐵石因感到回臺無望而被迫自縊身亡;後有趙一雪、楊南屯、張海商重返大陸;而王秉鉞、段克文、陳士章、周養浩則相繼遠赴美國,除段克文接受“國際救總”救助,其餘都住在留美的兒女家。留在香港的只有蔡省三和王雲沛,王雲沛於晚些時候病故香港。這樣,留居香港的只有蔡省三了。
據蔡省三介紹,他在香港到港英移民局辦理了8次延期居住手續,仍無臺灣當局允許其入境的訊息。他決計以“中間派”身份長期居留香港。一方面,以寫作為生;另一方面,尋找機會主動從事對臺灣方面的溝通工作。
在此期間,蔡省三的行跡及其在香港多次發表的言論,不但引起了臺灣當局對他的警惕,也引起了重病中的周恩來的注意。
1975年是多事之秋,蔣介石去世,蔣經國上臺。大陸如何瞭解和看待蔣經國?如何把握好兩岸關係?這關係到祖國統一大業,絕不可掉以輕心。應該說,周恩來對蔣介石接班人蔣經國的瞭解,遠不如對他老子蔣介石看得“入木三分”,而對自稱是蔣經國“嫡系”的蔡省三就更知之甚少了。
蔡省三自從決定長期留居香港,便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1975年冬,經蔡省三申請,並得到中央統戰部的幫忙,其已離婚、失散的妻子曹雲霞被找到,並來到香港與他團聚。妻子靠從江西農村一位長者那裡學來的醫術在香港開了一家診所;蔡省三則為謀生而從事寫作。他每天為香港《新報》特闢的《蔡省三專欄》寫時事評述,每天800字左右,開了香港報業的先河。《蔡省三專欄》每天同時在香港、臺北、美國三藩市和澳大利亞等四個地方見報。期間,蔡省三還同妻子先後用本名或筆名出版了《蔣經國與蘇聯》、《中共釋俘的來龍去脈》、《贛南憶舊錄》、《蔣經國系史話》等等。
蔡省三的文章,病危中的周恩來不可能都能讀到,但香港《七十年代》月刊1975年9月號刊載的《訪蔣經國舊部蔡省三》(新華社大本《內部參考》連載4期),病危中的周恩來每期必讀。文中,蔡省三憑著對蔣經國先生的瞭解和理解,判斷蔣經國上臺後“三不會”:
(1)不會出賣臺灣,向外國賣身求榮;
(2)不會投降大陸;
(3)不會把臺灣搞亂,而能有一番作為。
蔡省三在香港發表的一些言論,引起了病痛中的周恩來的極大興趣。
羅青長說,1975年9月4日,病重中的周恩來總理看了蔡省三的訪談內容很重視,他用顫抖的手在新華社編印的《內部參考》轉載的香港《七十年代》月刊9月號刊載的《訪蔣經國舊部蔡省三》一文旁邊批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