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 頁)
辦得通,煙睹兩檔,未便持久,來日開銷只有水漲船高,越來越大。當前之計,是要另找出路,開丬銀行,近可救急,往遠看尤能大事發展,值得冒一次險,做它一做。不過,事關財政經濟,應該先問一聲最高問蘇嘉善;於是,他立刻命人:到對面衖堂去把蘇先生請來。
蘇嘉善一到,杜月笙把田鴻年方才來過,說是勸他辦丬銀行,好嫌兩錢,尤其自家排程頭寸方便;田鴻年所說的,杜月笙一五一十,統統講給蘇嘉善聽
考慮半晌,蘇嘉善說:
「可以做。」
杜月笙大喜過望,連忙問他:你何以說得這樣有把握?
蘇嘉善有條有理,分析給他聽:
「辦銀行,第一講究信用,其次要看老闆兜不兜得轉,這兩項,杜先生都是條件充份,毫無問題的。杜先生你立身處世四十年,誰都曉得你最講究一『信』字,黃浦灘上到處在說:『杜先生言話一句,這『言話一句』便是你最大的本錢」
「你說的第二點兜得轉呢,開銀行的要怎麼樣才算兜得轉?」
「從官府、社會到私人之間,」蘇嘉善笑著反問:「杜先生會得兜不轉嗎?」
杜月笙也笑了,移時,他驀又想起一件大心事:
「萬一,銀行開張,沒有人肯存錢進來,那又怎麼辦呢?
「這就是我所說的兜不兜得轉了,杜先生,你放心,」蘇嘉善扳若指頭替他算:
「頭一項,上海銀行同業之間有個規矩,隨便那一家銀行新開張各同業都要在開幕那天存一筆錢進去表示道賀,也是希望往後多打點往來。這有個名目,叫做堆花。現在上海市上銀行有好幾十家,大多數的老闆杜先生都認得,杜先生開銀行,他們堆起花來,數目一定會比平常大,期限也會比通常長,先這一筆,為數卽已相當可觀。」
杜月笙自己也有把握了,他連連的花點頭。
「還有一層,」蘇嘉善莞爾一笑:「法租界上這煙與賭兩檔生意,都是銀行的大客戶,旁的銀行對這些客戶垂涎三尺,杜先生辦銀行卻是順理成章,一索卽得。你想想看,請那班老朋友捧捧杜先生的場,把他們的錢統統存在杜先生的銀行裡,那還會有什麼問題。」
「照你這麼說,」杜月笙最後再問一句「我要辦銀行是可以辦得成功的了?」
「一定辦得成,杜先生不妨立刻著手進行。」
第二天,又把田鴻年叫來,正式通知:決定辦銀行了,杜月笙把籌備重任交給他,但是囑咐他重要事項必須先跟蘇嘉善商量過,不可自作主張,獨斷獨行,杜月笙正色跟他說:
「辦銀行,我完全是外行,事情我交給你做,擔子就擺在你的肩膀上。將來銀行開張,我做董事長,你當總理理,董事長是個名義,總經理要負一切責任。」
「曉得了,杜先生。」田鴻年十分誠懇的答覆:「杜先生你放心,我自會盡心盡力,小心謹慎。」
定名為國民銀行,資本額五十萬元,收足二十五萬,擇吉開張,這是杜月笙生平第一次,規規矩矩辦的事業,揭幕之日,車水馬龍,賀客盈門。
這一丬國民銀行,便是杜月笙後半生最主要的金融事業──中匯銀行的前
老友之逝傷心淚盡
國民銀行經營之初,由蘇嘉善義務行忙,和田鴻年有商有量,通力合作,業務做得相當不錯,雖不能完全解決杜月至的經濟問題,但是總算頗獲裨益。不幸的是兩三年後由於蘇嘉善病故,田鴻年只記得他對杜月笙所承諾的上一句:「盡心盡力」,卻忘卻了下一句──小謹慎」,到了民國十八九年,田鴻年利用客戶的存款,去做黃金交易所的投機生意,不幸運道欠佳,手風不順,竟然屢戰屢敗,虧蝕累累,年中結賬,行方負債五十餘萬。這個紕漏實在出得太大,田鴻年黯然辭職,杜月笙也不追究,一面設法彌補虧空,一面另行物色長才──後來被他請到了銀行界的世家子中國通商銀行老闆傅筱庵的哲嗣傳品圭,繼任經理之職。與此同時,他將國民銀行正式易名為中匯銀行。
蘇嘉善之死,對於杜月笙的事業和私人感情,都是一大打擊。蘇嘉善有肺病,拖到五十來歲又復加上氣喘,在當時無疑的已是絕症,因此,他在纏綿病榻時,就知道自己是不行的了,有一天,杜月笙過來探疾,蘇嘉善執著這位好朋友、老東家的手,向他吐露了心腹之言:
「杜先生,我這個病是不會好的了。我這一生,大把的洋錢來來去去,其實都是過手的財香,臨到要嚥氣的時候,細細一算,根本就剩不了兩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