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3/4 頁)
先青:
「你把這兩位圈掉,其它的就照名單發請帖。」
王先青應聲是,拔筆修正名單,杜月笙見他的臉上,帶有訝異之色,於是微微而笑,告訴他道:
「這兩位先生有點小兒科,大凡小兒科的人,碰到出銅鈿的場合,一定搶先認捐,但是數目決不會大。兩廣水災能夠捐得到多少,一大半要靠這張名單上的朋友。不要讓這兩位來攪亂了場合,把行情開低了,募捐就不會得到好效果。」
王先青一聽,實在佩服,他後來告訴同門弟兄,從老夫子那裡又學到了一道門檻
進行勸募期中,王先青想起捐款是為兩廣水災而募,募得的款項,究該如何分配,必須事先有所決定,因此,他去請示杜月笙。
杜月笙想了想,答覆他說:
「這個問題,你去請示宋院長。」卻是頓一頓,又自言自語的說道:「廣東災重,廣西災輕,不過呢,廣東富,廣西窮,宋院長又是廣東人,只好廣東方面吃虧點。」
王先青站在一旁凝神諦聽,心裡有數。便去中國銀行請謁宋院長,宋子文對於兩廣水災賑款的分配,回答得極為乾脆:
「二八.」
意思是廣東八成,廣西二成,照此比例分配賑款,王先青因為聽了杜月笙那幾句自言自語,顧不得宋子文官高位尊,以及聽說的宋子文向來說一不二,絕少有人更改他的主張,祇好硬起頭皮,婉轉的說:
「院長的支配也很適當,論災情確實廣東重於廣西,不過廣東素稱富庶,廣西地瘠民貧,將來恢復,廣西要比廣東難得多。院長可否從這一點上著想,把分配比例改為三與七。」
果然宋子文有點不大高興,他沉著臉說:
「以前都是二八,你就照這個比例,把賑款分給廣東、廣西兩地中央銀行。」
王先青無奈,祇好搬出他的老夫子來:
「在我來此請示以前,杜先生還在很感慨的說咧。他說論理廣東災重,廣西災輕,可是宋院長府上是廣東,院長又是全中國的政治領袖,看情形這回廣東大概是要吃點虧了。」
宋子文竟然回嗔作喜,使王先青原先捏著一把汗的,當下為之喜出望外,他聽到宋子文從善如流的說:
「杜先生說得很對,我主持這件事,廣東就祇好吃點虧,捐款照三七分配。」
國行墊款上海籌還
兩廣水災災情緊急,如果要等到募捐完畢,籌集款項匯往廣東、廣西,那七百餘萬災民,眞不知將餓死多少。宋子文為恤民命,特准由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家國家銀行及廣東省銀行,先行墊借二百億,緊急撥往災區,先行施賑救濟。這一件事,他當然跟杜月笙先商量過,上海募的捐款一收到,要立刻解入中中交農,及廣東省銀行,歸還墊款。
正在勸募兩廣水災賑款期間,蘇北水災勢同燎原,十七個縣白浪滔天,五百萬人衣食兩缺,被迫逃離家園。於是杜月笙應江蘇省政府之請,又得為蘇北賑災籌錢,當時上海的七月漲風已起,糧價的漲勢最烈,米每一百斤售價高達七萬八千元,麵粉每袋二萬七千,金價則在二十二、三萬元之間,在蘇北水災救濟委員會席上,杜月笙等大家決定了募捐賑款三百億元以後,立刻起立發言。
杜月笙說三百億的數字雖然可觀,但是摺合當日米價,也祇能買到四十萬石米,分給五百萬災民,每十二三人祇可得到一石,而且這還是當日的行情,如今米價一日數漲,而籌募鉅款尚須很長的時間,來日錢到了手,再去買米,米價還不知要漲到什麼程度?因此他建議蘇北水災不妨比照兩廣之例,請國家銀行先予墊借三百億元,捐款收到,立刻償欠。
大家都說這個辦法好是很好,就怕宋子文不肯答應。杜月笙便言語一句說
「你們做成決議案,宋先生那邊,由我負責辦交涉。」
當杜月笙和宋子文一商量,宋子文果然面有難色,他說的都是實情,當時共黨叛亂擴大,國家財政支絀,國家行庫經常捉襟見肘,窘態百出;兩廣水災墊兩百億,五丬銀行已經感到吃力,如今再墊三百億救濟蘇北災民,用意固善,但是他旣然深知實際困難,也就不便再開這個口了。而且,除開兩廣和蘇北之外,最近四川亦成巨災,倘若各地一律援例,那將如何是好。
杜月笙一心救援那五百萬災黎,迫不得已,他只好向宋子文實話實說,他告訴宋子文,其它災區他自己一時無法顧及,唯獨蘇北水災的賑款,宋先生你該排除萬難,設法請四行先墊一墊。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蘇北水災是發生在江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