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3/4 頁)
欠,或拖錢莊的銀兩抵充銀行的虧空,左右逢源,永遠不會出漏洞。再加上租界地皮道契可以向洋商、洋教堂抵押,質款高、利息低,投機商人只要購進一紙道契,便可押借款項,建築房屋,房屋建成以後再售出,歸還借款,淨賺盈餘,因此在民國二十年以後上海成了冒險家的天堂,投機者的黃金世界,炒房屋地產發財的,日進斗金,擁資巨億,暴發戶多了並非表示市面景氣,相反的因為搞房屋地產借錢容易賺錢更容易,大家便一窩蜂的都來做這一行其結果是農工生產事業反而找不到人投資。此一熱烈浪潮的收穫是使上海改頭換面,煥然一新,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上海市足夠躋登世界名都之林了。
但是另一方面,建築事業的一枝獨秀,便形成了生產事業的漸趨萎縮,百業凋疲,市面不振,一二八事變使上海受到巨大的損失,閘北、虹口輕工業區幾於付之一炬,金融財政當局痛定思痛,於是毅然決然的在「廢兩改元」、「實施法幣政策」之外,更實行「道契限止抵押」及「厲行陽曆」,規定銀行錢莊同日結帳,猛一下子便杜絕了黃浦灘上的投機之風。其結果是房地價格慘跌,拖垮了不少暴發戶,然而社會經濟卻在蓬蓬勃勃,投機牟利的時代已成過去,物價趨於穩定,前途顯現光明,趦趄猶移的遊資紛紛出籠,眼見投機取巧者所膺受的教訓,大家開始腳踏實地,投資生產事業,穩穩當當的向前走去。於是,社會恢復常規,各業欣欣向榮。再加上國民政府勵精圖治,埋頭建設,蔣委員長戎馬倥傯,平亂剿匪,全國統一的局面終告達成,繁榮復興的曙光,從黃浦灘上嫋嫋的升起。
門庭若市漪歟盛哉
國民黨中央全神貫注於上海經濟建設,吳鐵城在中央和上海民眾的全力支援之下,秉承國父遺教,建設大上海,他曾兩度發行地方公債,第一次三百萬,第二次便加了一倍,這兩次地方公債都是由杜月笙「慨然負募集之責」。他為此一壯舉,充份發揮了他的潛勢力,因此,第一次地方公債不到十天便籌足了額,第二次六百萬元也是輕而易舉的達成。
有了這九百萬元的鉅款,吳鐵城乃建立了租界以外的「新社群」──市中區,「市政府、各局所、市醫院、市體育場、市圖書館、市博物館,鱗比櫛次,渠渠廈屋,觀瞻一新;虯江建築碼頭,深港可泊鉅艦,京滬路可延長接運,勢與租界爭榮」吳鐵城將這些成就,都歸功於杜月笙的協助。因為有了這種種的建設,民間競起效尤,工廠煙突如林,於是,上海乃成為「亞東巨埠,而金融經濟,居全國之中心,為各省之領導!」
迄至今日,五十歲以上的老上海,能不懷念民國二十二、三、四、五、六年間的黃浦灘,太平盛世,清明安和,熙來攘往,盡是笑容?一二八以後,八一三以前的那五年,是上海人最富足安樂,歡欣鼓舞的辰光。凡此固然是政府賢明政策之所賜,但是,吳鐵城、兪鴻鈞、吳醒亞、杜月笙、錢新之、王曉籟,吳開先、瀋公展乃至楊虎、陸京士等等等等,無數黨政軍的精英,加上地方首腦、民間領袖的打成一片,通力合作,也未嘗沒有協同努力的汗馬功勞。
最低限度,我們可以這樣說,當杜月笙像八足章魚一樣,把大上海士農工商杭不啷來一把抓,在那五方雜處,繁囂紛錯的黃浦灘。那是空前絕後,從來不曾有人辦到過的。不過當他大權在握,暗中操縱一切的那幾年裡,上海表面上的繁榮不說,卽曰人口,亦自民國二十一年的二百九十餘萬人,急劇增長到抗戰前夕的五百萬!「水往低流,人向高走」,上海如若是人間地獄,黑暗世界,那便用千軍萬馬也驅不來這許多人群,五年裡面從內地各省,四鄉八鎮,擁來了兩百萬人,!適足以證明當時上海確是「遍地黃金」的天堂。
許多老上海不勝欷殻У突玻�襯釒且歡問逼詰幕破痔博ぉひ蛭�ㄓ姓悵薊ㄒ幌值奈迥昊破痔膊永沒曰停�餉⑼蛘傘�
杜月笙克享盛名,灼手可熱,成為黃浦灘上「天字第一號」的人物,他每天最重要的事便是會客,──達官要人富賈鉅商、中外名流、各界領袖,……。要見杜月笙,由於,上海的高樓大廈越來越高,確實越來越不容易了,除非一等一的大好佬,必須事先登記掛號然後按照指定時間,到他會客處的沙發上去坐侯。杜月笙確有自知之明,他曉得自己爬得太高,竄得太快,而從青雲端裡一個斛鬥栽下來,可不是鬧得玩的,因此他儘量的使自己言詞謙虛,態度誠懇,無分大老倌、小夥計一概視若同仁,和顏悅色,聚精會神,但凡對方提出了自己所遭遇的困難,他總是盡心盡力,為之片言解決。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故所以,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