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宅心仁厚,忠心耿耿,他是杜月笙心目中的第一等人才,「有本領,無脾氣」。
發現眞才便立加重用,他把蘇嘉善當作最親信的智囊,每天早晨,蘇嘉善會到杜公館來,杜月笙起床以後,必定先和蘇嘉善密談一次,方始出來處理一應事務
蘇嘉善暗中為杜月笙策劃,要創事業,想圖發展,必須從健全人事著手。他首先建議,杜月笙交遊日益廣闊,各方的信函文電,紛至沓來,賬房先生管理賬目已經夠忙,因此杜公館應該設一個文書間,請一位秘書,專司翰墨與文案
杜月笙對蘇嘉善言聽計從,一日,他和張嘯林談起想請一位秘書的事,張大帥立刻便說:「正好,我這裡有一位翁佐慶,是我的杭州同鄉,文筆極好,你可以用他。」
由此翁佐慶進了杜公館,成立了文書間,他是杜月笙的第一位秘書,後來更兼辦總務。他和杜月笙賓主相處甚讙,始終是杜月笙的得力助手。
有關對於法國人的連絡事項,依蘇嘉善的意見:黃老闆決心退休,他這一座橋樑,往後一定無法利用,如欲建立關係,首須語言相通,因此,他說杜月笙應該重金禮聘一位法文翻譯。
杜月笙說:要找法文翻譯,那很容易,設在法租界的中法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個個都精通法文,他們出學校找工作,無非就是當翻譯嚒,何不在那些學生之中,物色一人?
蘇嘉善說不不不,別人找法文翻譯,只是能夠通曉中法語文,準確傳譯,不生錯誤,也就行了。唯獨你杜月笙要請的這位,必須熟知彼邦政情,受到法國人的尊敬,可以和法國頭腦平起平坐,也可以替你出出主意,作個主張。簡言之,便是要能負得起顧問、大使、和翻譯這三重的任務和職責。
他說這番話的用意,杜月笙瞭然於胸,蘇嘉善說得婉轉,卻也懇切;如要杜月笙主動的去和法國人打交道,他的智識和能力,委實還嫌不夠。
因此,杜月笙聘用的第一位翻譯,便是早期法國留學生,在法租界小有名聲的王茂亭。王茂亭不但法文講得好,而且瞭解法國人的心理,他幫助杜月笙和「老法們」直接建立聯絡,認識了法捕房裡所有的法國巡捕。
杜月笙頗為驚異的發現,早先那些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法國巡捕,對他伸出去的這隻友誼之手,握得非常之親切與熱烈,他們加予他的誠懇歡迎,袪除了他內心裡的自卑感,抑且使他有些兒飄飄然。原來法國人是這麼看重他杜月笙;他遏制不住自己的得意,同時更暗暗佩服蘇嘉善的先見。
藉由王茂亭的循循善誘,詳加指點,不久以後,杜月笙便恍然若有所悟,法國人欣然接受杜月笙,實與其自身的利益有關,納賄分髒的頑意兒,少一層過門總歸要實惠而穩妥得多。
王茂亭告訴杜月笙,法國人也是人,而且也跟中國人一樣,分為上中下,乃至三敎九流各等各級,法國有王公貴族,也有乞丐鱉?三。王茂亭說:這些飄洋過海,不遠萬里而來的「老法」,絕少有什麼卓立特行的人物,「萬里遠遊只為財」,他們颳起地皮來比中國人更厲害。──聽到這裡杜月笙便情不自禁的微微而笑,底下的話不說他也明白,對付「愛財」、「要錢」的人,杜月笙比誰都有辦法。
過去,那些「老法們」也是按月在吃俸祿;可是,由於紅包送進去要轉幾道手,這使他們心存疑惑,不曉得被經手人中飽了多少?如今拿錢的正主子公然出了面,難怪他們那麼高興,那麼折節下交,對杜月笙極表尊敬,他們是把杜月笙看作財神善薩的。
以一般追隨杜月笙的人來說,王茂亭的工作時間最短,他離開杜公館是因為賓主之間有了意見,杜月笙不懂法國話,一切通譯、交涉都靠王茂亭。於是有人說閒話,他們說王茂亭不規矩,跟外國人另有交道。杜月笙聽後將信將疑,他雖然不動聲色,王茂亭卻已有風聞,這一位首先託跡杜門的智識份子很硬氣,「道不同不相為謀」,他拂袖而去,尤其永不回頭,往後杜月笙成為上海天字第一號大好佬,他連杜公館的門坎也不踏。王茂亭這一走,使杜月笙耿耿於懷,為時頗久,他有不盡的懊惱與歉疚,從此,他對絡釋而來的智識份子特別體重,未始不跟此一憾事有關。
王茂亭的繼任者是李應生,廣東人,也是老法國留學生,自己在上海經營一家珠寶店,很有點身家。李應生的女兒李旦旦,曾是我國早期有名的電影明星。
照上海人的說法,李應生要比王茂亭更「兜得轉」,他可以跟外國頭腦同起同坐,一口法文講得和洋人同樣的流利,而且他交際手腕靈活,他和杜月笙是朋友,在法國人面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