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3/4 頁)
」李祖永附耳道來:「黃金漲價,儲蓄券豈不是水漲船高。」
「什麼時候漲?」
「就在這兩天吧。」
當時,杜月笙經常受人之託,請他代買美金儲蓄券,買進賣出,經手得多了,彷佛有點內行,對於這一類事,本能的有所敏感。尤其,回到上海定居的姚玉蘭,不久之前還墊付了一筆渝方的款子,請杜月笙代她收還後購買儲蓄券若干,以免現鈔存在重慶因通貨膨脹而眨了值,杜月笙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錢到手便存了自己的戶頭。此刻聽李祖永說黃金要漲,儲蓄券自亦不能例外,由而聯想到姚玉蘭關照的事體,不禁為之怦然心動,脫口而出直率的再問李祖永道:
「既然得到了這個訊息,我們馬上去買進黃金儲蓄券,要發筆小財,不是照舊來得及嗎?」
「月笙哥,你不妨大做一筆。」李祖永身家千萬,他帶著點不屑為的口吻,淡然的說:「至於兄弟,那是大可不必,我跟財政金融當局的朋友太接近,等於是自家人一樣,萬一出點事情,那就未免划不來。」
李祖永告辭走了,杜月笙坐下來想了想。─據事後他跟家中人說,當時他想來想去,都覺得趁此機會購進一筆黃金儲蓄券,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照說這不算犯法。在他的心目之中,有史以來,公債儲蓄券就是要推銷,而不是怕人多買的,行政院長孔祥熙有一次召集勸募儲蓄卷、公債人員開會,卽曾公開宣佈
一、經募二千元以上者,可得百分之二的獎勵金。
二、經募成績特優者,可獲政府之特殊獎勵。
三、勸募公債是熱心愛國的行動,必將受到全國同胞的尊敬。
多買公債、儲蓄券是要受到政府精神與物質雙方面獎勵的,無論如何不會出任何毛病,他想定了,看看手錶,才只下午二點半鐘,使卽明天要漲,今日趕著去買,也還來得及。於是,杜月笙離座起立,叫人開一張中國通商銀行法幣一千萬元的即期支票自己存款不夠的部份,作為透支,他揣著這張支票匆匆的到中央信託局。
這可能是杜月笙從事金融和工商事業以來,破題兒第一遭,做了一票不大不小的生意卽不曾跟他的心腹智囊商量,也不曾把自己的決定,講給他的親信左右聽。他這麼做,一方面是因為時間不及,他得趕著去買,另一方面也基於他畢竟有點警覺,萬一訊息走漏,大家一窩蜂的購進,那麼國家的損失就未免太大,說不定會釀成一場風潮來的
杜月笙到了中央信託局,託朋友代他買進黃金儲蓄券五百兩,價款一千萬元,當場交割清楚。
事體做錯懊惱欲死
笫二天,三月二十九日,杜月笙一翻開報紙便發現一條「好」訊息,黃金官價提高為每兩三萬五千元,黃金儲蓄券則每兩加價一萬。杜月笙於是興沖沖的告訴他的朋友和親信,本人不聲不響,當機立斷,單槍匹馬的做一票生意,居然一舉賺進法幣五百萬元,摺合黃金亦有二百五十兩之多。
數日後,霹靂一聲,監察院對財政部提出糾舉,舉出一個頗難辯解的不合理、不尋常現象:黃金儲蓄券一向銷路呆滯平靜無波,為什麼會在黃金加價前夕,突然掀起認購的高潮?一日之內,銷路創空前未有之高峰?監察院據此事實認為,這一定是主管財政的單位,有人在事先洩漏機密。
當監察院的糾舉書在報端公佈,成為轟動一時的頭條新聞,各報評論,對此一洩漏機密,造成國庫重大損失的事件大肆抨擊,有許多報紙,紛紛提出公佈當日購進黃金儲蓄券名單的建議,並且註明購進數量。時值勝利來臨前夕,即所謂黎明到來前的「最黑暗」時期,物價騰踴,前方後方億萬軍民生活艱難,心情苦悶已極。若干報章著論指稱,黃金儲蓄券事件是為不法官吏與豪門巨室勾結的鐵證,使得黃金案成為四方矚目,街談巷議的重大新聞,風雲之來突迅澎湃,震撼得杜月笙茫然失措,目瞪口呆,他素來愛惜羽毛,從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起,便以愛國份子的姿態,在國人之前出現。為了支援抗戰,拯救危亡,他不知作了多大的犧牲,盡了多大的力量,正當他力爭上游,聲譽著於中外的時候,突然之間成為呼之欲出的眾矢之的,名單公佈出現杜月笙的名字,他將受盡國人的唾罵,而他付出如此重大代價,其所獲不過區區二百五十兩尚未領到手的黃金而已。
在輿論交相指責,國人同聲斥罵的那一段時期,杜月笙真是眠食難安,懊惱欲死,他一輩子無論對國家,對社會,抑或對朋友,從來不曾做過這種不見容於輿情公論,因小失大,惹火上身,自貽伊戚的事,為戔戔之利而自損聲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