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右腳的大腳趾。撤退到七里之外的陘地,吳王闔閭竟然被痛死了。
看來,趁人國喪之機發起進攻,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犀利哥失靈
吳王闔閭死了,太子夫差繼位,就是吳王夫差。
吳王夫差繼位,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提升伯嚭為太宰,主持國政。這樣,伯嚭的地位已經高於伍子胥。
第二件,專門佈置了一個人在後宮,這個人每天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每天站在後宮的門口,只要看見吳王夫差進出,就問他:“夫差,你忘掉越國人殺了你的父親嗎?”夫差就會回答:“噢,我不敢忘記。”
夫差用這個辦法來每天提醒自己要為父親報仇。
說來說去,吳國的強大,就是一部復仇史。
那麼,為什麼夫差重用伯嚭而不是伍子胥呢?
伍子胥是一個很驕傲的人,性子很直。他跟吳王闔閭之間不僅是君臣,還是朋友,平時說話比較隨便。所以,平時對夫差不夠恭敬。而伯嚭恰好相反,他很謹慎,也很善於察顏觀色,祖上三代的教訓讓他決心要保護自己。所以,他對夫差一向很尊重,因為他知道夫差會是自己未來的主人。
其實,夫差的性格很像伍子胥,很強硬,很韌性。可是,兩個這樣性格的人,是絕對不會相互欣賞的。
伯嚭當上了太宰,伍子胥很不高興,他對夫差很有看法。當然,對伯嚭也有看法。
吳王夫差二年(前494年),夫差要給父親報仇了。
吳王夫差親領大軍南下,越軍無法抵擋,因此吳軍一直殺到了越國會稽附近的夫椒(今浙江紹興縣東南),在這裡,吳越兩軍再次決戰。
兩軍決戰,還是吳軍齊整越軍雜亂。不過這一次,吳國人沒有給越國人搗亂的機會。
吳王夫差下令,佈陣之後,全體向後轉,管你越國人表演什麼,你就是大變活人,我這裡也看不見。之後三通戰鼓,轉身衝鋒。
這下,越王勾踐沒脾氣了。
吳軍集團作戰,戰鬥力極強,正面進攻,側面包抄;而越軍雜亂無章,指揮不靈,根本不是吳軍的對手。一仗下來,越軍除了被殲計程車卒之外,其餘四處奔逃,不見蹤影。大將靈姑浮戰死,越王勾踐拼命逃回。但是,都城諸暨城小難守,勾踐只能退守會稽山。這個時候,手下只剩下五千士卒。
吳軍隨後追到,屯兵會稽山下。
山下,吳軍三萬;山上,越軍五千。
要守,恐怕守不了多久;要投降,可是越國人從來就不投降。
怎麼辦?越王勾踐這叫一個愁。
下山決戰,越王勾踐知道那絕對就是送死。可是就這麼熬,也確實不是辦法。
“投降吧。”大夫文種建議,文種不是越國人,而是楚國人。這些年來勾踐也在招賢納士,因此從楚國還是有些人來投奔。
“這,我們越國人不投降的,死就死了。”勾踐不同意。
“投降吧。”大夫范蠡也這麼勸他,范蠡也不是越國人,也是楚國人,晉國裔楚國人。范蠡的父親原本是晉國范家的人,因為只是旁支,在晉國混得沒有前途,看到范家的架勢,知道範家沒什麼好結果,於是就到了楚國。到范蠡長大,看在楚國也混不出個模樣來,就去了吳國,可是在吳國也不好混,前幾年知道越國招賢,就來到了越國。
對文種和范蠡這兩個國際人才,勾踐一向非常看重。從野蠻到文明,從落後到先進,超吳趕楚攆齊魯,就靠這哥倆了。
“投降?”看見范蠡也勸他投降,勾踐沒有剛才那麼堅決了。
看來,投降是文明和進步的一個部分。
“對,投降,投降怕什麼?當年周文王……”范蠡開始進行文明教育,講述了幾個從投降到崛起的故事,最後總結:“所以說,不捱罵,長不大;不投降,難稱王。”
勾踐聽得似懂非懂,懵懵懂懂,但是他聽明白了一件事:投降,今後還有機會;不投降,就沒機會了。
第一九二章 奴僕生涯
吳王夫差沒有發起進攻,因為他知道越國人的性格。
越國人的性格就是:大不了是個死,老子跟你拼了。
所以,吳軍的策略就是:圍而不攻,等越國人下山拼命。
那麼,越國人會下山拼命嗎?一定會。
——爭論
出乎吳國人意料的是,越國人沒有下山拼命。相反,越國人來投降了。
“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