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手,下一步怎麼辦?
一個字:走。
范蠡走,明走不暗走。
“大王,我聽說君憂臣勞,君辱臣死。當初大王受辱,而我沒有去死,就是為了今天滅掉吳國。如今大功告成了,我也沒臉在大王身邊呆下去了。”范蠡去找勾踐,直言要走。
“別介,是不是聽到什麼人說你壞話了?誰要是敢說你壞話,我就殺他全家。範先生,你一定要留下來,我把國家一半的稅賦都分給你。如果你不留下來,我就殺了你,還殺你全家。”勾踐有些吃驚,之後極力挽留,最後那兩句話,半認真半開玩笑。
“我知道大王的意思了,您可以按照你的命令執行,我按照我的想法去做。”范蠡笑了,也是半認真半開玩笑的樣子。
幾天之後,范蠡失蹤了,全家不知去向。
《越絕書》曰:“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才子佳人,終成眷屬。
范蠡後來運用計然七策,到處發財,先後改名鴟夷子皮、陶朱公和範伯,在齊國、楚國都是富甲一方。
要權有權,霸主越國的頭號權臣;要錢有錢,最富的齊國的頭號財主;要美女有美女,中國第一美女西施。
不貪汙,不受賄,不拍馬屁,不留戀權貴。
范蠡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是富裕的一生,也是快樂的一生。
范蠡的一生,一個字:值。
丟了范蠡,越王勾踐悲痛欲絕。於是,命令工匠用上等的金屬製成范蠡的像,每天禮拜。命令大夫們每十天也要禮拜一次。
同時,把會稽山四周三百里土地劃為范蠡的封地,發誓說:“後代子孫,有敢侵佔范蠡這塊封土的,讓他在越國不得善終,天地神靈,四方的官長都可以為我的話作證。”
——文種
滅吳的三大功臣中,計然回家養老,范蠡人間蒸發,就只剩下了文種一個人。
三人當中,勾踐最信賴的是范蠡,最佩服的是計然,最不放心的是文種。文種這人的性格跟伍子胥有些類似,說話不太講究場合,也不太講究策略,因此勾踐總覺得他居功自傲。范蠡人間蒸發之後,勾踐心情非常糟糕,看見文種更不高興。
“怎麼走的不是文種,是范蠡呢?”勾踐有的時候這樣自言自語。
實際上,范蠡在走之前曾經讓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信上這樣寫:“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兩個成語,出於這裡。
看了這封信,文種也就明白了計然是在裝瘋,范蠡為什麼要走。不過,文種捨不得,辛辛苦苦打拚來的地位和財產,怎麼能說做就走呢?
可是,文種很快發現勾踐對自己的態度越來越差,而且越來越不信任。
終於有一天,文種決定先請個病假,看看形勢再決定下一步怎麼辦。
病假很容易就請到了,但是,沒等文種想明白下一步,越王勾踐就派人來了。
文種的面前是一把寶劍,這把劍的名字叫做屬鏤。文種很熟悉這把劍,因為這是吳王闔閭的劍。吳王闔閭死後,這把劍就成了吳王夫差的劍。勾踐滅吳之後,這把劍就成了勾踐的劍。
這把劍,就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
現在,越王勾踐派人把這把劍送到了文種這裡,同時也讓使者帶了幾句話:“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陰陽怪氣的語氣,配上陰陽怪氣的話。
勾踐的話什麼意思?你教給我對付吳國的七條計策,只用了三條就成功了。剩下的四條啊,你去教給我爹試試吧。
勾踐的爹在哪裡?地下。
文種自殺了。
三大功臣都已經煙消雲散,勾踐實際上就已經無力稱霸了。
所以,在勾踐隨後的時光裡,越國沒有再發生對外戰爭。
不過,勾踐還是做了一件事情,一件有些奇怪的事情。
勾踐對於越國的地理位置不太滿意,他希望越國是一箇中原國家,而不是一個蠻夷國家。於是,勾踐決定遷都。
勾踐遷都的原則是;越往北越好。
越國最北的地方在琅琊(今山東膠南市),原本這裡是莒國的地盤,後來被吳國從海上侵佔,越國滅吳國之後,就繼承了下來。基本上,算是一塊飛地。
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