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成為受害者,而這種受害者的身份又常常加重她們在家庭中受役使的程度。
3�女權運動和婦女解放:西方女權主義興起的時代是單身女性文化的一個高漲時期,女權主義的最高行動綱領就是脫離家庭婚姻和男人,建立一個由女人自覺自主的人類社會。這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過激的思想和行動,但是設身處地地從數千年來婦女受歧視的這個視點出發來理解她們,也就是“壓迫愈深,反抗愈重”這樣的道理。
具體來說,單身女性文化宣傳對家庭婚姻的拒絕有這樣幾條理由:一、避免家庭中的男女不平等;二、避免家庭暴力;三、避免繁重的家務勞作;四、爭取行動自主和自由;五、從心理上解脫傳統道德重負,爭取和單身男人一樣享受*的權利;六、避免受孕、分娩、哺乳、教育子女的工作。
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婦女的解放運動進行得很不徹底,有一位女作家這樣說:“我們的解放不是靠我們自己奮鬥得來的,而是社會送給我們的,既然是送的,那麼有一天會隨時地被收回去。”看來這似乎像是說笑,其實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在中國社會變革的今天,曾經令中國婦女自傲的良好感覺,隨著商業時代的興起漸漸消失,她們面臨新的困厄與困惑——例如傭工制度中的性別歧視、社會競爭中的性別差距、婚姻家庭中封建主義男權制的抬頭(例如“包二奶”養情人的一夫多妻現象等)——社會的變革使婦女在很短的時間裡迅速分化:一部分女人選擇了向男權社會妥協,例如,做妾或從事*業服務;大多數女人隨波逐流;還有一部分女人為了應付社會畸形的發展而選擇了單身生活的方式,也就是“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她們認為這樣便於求學和就業,能夠擺脫婚姻(有可能)給她們帶來的麻煩與拖累,因為她們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極端的性試驗(1)
一、現代單身與古代群婚
單身群體的發展在中國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單身俱樂部以及類似組織的經營者之是將單身者作為消費物件來處理的,他們經營單身者活動場所,舉辦單身者活動,主要是出於商家營利目的。所以單身群體亞文化的發展不可能依附於這種營業性的組織。相反,目前以單身俱樂部為主體的單身的群體性活動,常常因為其商業性質而帶有欺騙的特質。中國單身文化發展的方向在哪裡?讓我們從對群婚制這個人類婚姻的歷史形態的梳理開始,進而深入到這個問題的核心去。
似乎不應該把單身文化的發展和群婚制聯絡起來,提到“群婚制”人們就會聯想到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似乎這是人類生活最低階的階段中最低階的生活方式,但是,世界歷史常常是倒退著前進的。最低階的社會形態有可能和人類最高階的社會形態一致,而最低階的生活方式可能也就是最高階的生活方式的雛形。
的確,單身個體如果永遠停留在傳統社會那種封閉自守的個體活動階段,那麼單身文化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就不可能產生,它的群體性文化內容也就沒有什麼獨特之處。但是,隨著單身個體群體化發展趨向逐漸明顯,單身個體的群體交往方式,特別是他們解決*和情愛的方式都值得我們研究。西方學者當然最早注意到了這一點,中國學者也注意到了西方近數十年出現的一股反抗家庭婚姻文化的非主流單身群落文化,例如,遼寧社會科學院李鴻飛博士在他的文章《婦女和離婚》中就談到了西方實行非婚同居、群婚、合作婚姻、公社制、單身、絕育的家庭革命和性革命問題。就此,我們選擇其中特別顯眼的“群婚”問題作為我們研究單身群落文化特徵的第三個突破口。
原始部落人類“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在物質供應貧乏和自然力量強大的情況下,部落群居是原始人非此不可的生存形式。部落群居的生活形式世界上至今依然有很多留存,成為現代人考證人類歷史進化的第一手教材。原始社會群婚制發展經過了幾個階段:雜婚式的群居生活、同輩性行為群居、非血緣關係群居。人類生存的主要目標就是生存和繁殖,而男女之間的*往是繁殖後代的根本條件。婚姻逐步進化也是人類需要優良後代的結果,為了保證人類社會的繁衍而逐步定立的人類社會男女交往的道德規範,開始完全出於人類生存需要,後來演變為習慣性的道德力量。事物演變到最後,人們往往忘記了它的開頭,於是這種規則擴大成為戒律,成為人們互相壓抑也自我束縛的枷鎖。原始社會群婚制的發展過程中,由群婚制進化到對偶婚的一段歷史時期是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