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程序就不會按當局所設計的發展,清朝的覆滅其實就是證明了這個道理。最後,武昌起義一聲炮響,全國各地群起相應,這時清廷匆忙間制定《十九信條》,想學英國搞君主立憲的真*,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不管是真君主立憲還是假君主立憲,在中國都行不通,因為革命黨第一個要求便是要共和,不要皇帝,更不能要一個滿人皇帝,因此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對立憲制基本不予考慮。但是,中國畢竟是個有著上千年專制歷史的國家,如何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政體也的確是個難題。當時的南京臨時政府便在責任內閣制和總統制之間來回搖擺,最終在孫中山的堅持下采取了美國的總統制。
隨著清帝的退位,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下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又犯愁了:這袁世凱是個舊體制下的舊官僚,對*共和制度可謂是一無所知,如果按照總統制來運作的話,弄不好就會權力失控,搞出個新的皇帝來。於是,孫中山在和革命同志們精心商議過後,又將《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總統制改成了《臨時約法》的責任內閣制,這時的大總統名義上雖然好聽,但他的權力卻受到內閣總理特別是參議院的嚴格限制,這顯然是南京革命黨人為防範袁世凱而特意量身定做的。
《民國往事》:連載三十一
對於南京臨時政府頒佈《臨時約法》,袁世凱也並不在意,只要他先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取得合法地位,南京方面發來的檔案一切都好說,他都一概同意。畢竟,現在那邊搞出來的東西都是臨時的,到時候老袁真幹上了總統,到時凡事都要一切重來的。要知道,翻雲覆雨,一手遮天,那可是袁世凱的強項。
《臨時約法》頒佈後的第三天,袁世凱便按照約法第43條,向南京臨時參議院舉薦唐紹儀為國務總理並組織新內閣。本來呢,在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南京的革命黨是很想拿下總理這個職位的,但當時革命黨的領袖孫中山和黃興在民國初建時遇到頗多的挫折(主要是經費、派系等問題,後敘),因而在政治上也漸趨消極,他們無意去競爭國務總理這個職位。袁世凱提名唐紹儀做內閣總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唐紹儀早年在美國接受教育,外加上他又是廣東人,因此比較容易被南方革命黨人接受。3月11日,臨時參議院的會議上,袁世凱的提議順利透過。
說起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卻要簡單的介紹一下。唐紹儀,字少川,廣東香山人,生於1862年(同治辛酉年,也就是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上臺的那年),與孫中山是地道的老鄉。唐紹儀的父親在上海經營茶葉的買辦,其族叔唐廷樞做過上海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礦務局的總辦,唐家算得上是一個熟悉洋務、思想開通的家族。
在很小的時候,唐紹儀便在上海讀書,接受新學知識。1874年,年僅12歲的唐紹儀作為清廷第三批官派留學的幼童前往美國,由此在美國唸完中學並進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前面提到的蔡廷幹也是香山人,是第二批留美幼童)。可惜的是,由於國內頑固派們的阻擾和責難,這些留美學生在未完成學業的情況下便被全部召回。唐紹儀在美國呆了7年多,回國的時候只有19歲。
由於學業未成,李鴻章覺得這批半拉子“海歸”閒置可惜,於是便將這批人分別送到天津的各洋務學堂回爐再造,譬如蔡廷幹被送到天津水師學堂,後來進了北洋艦隊;唐紹儀也得以繼續深造,並於1885年進入天津稅務衙門任職。袁世凱在擔任清廷駐朝鮮通商代表的時候,唐紹儀被派往朝鮮協辦稅務,由此與袁世凱結下不解之緣,並一直追隨袁世凱,成為袁總統的老部下。
在袁世凱的幫助下,唐紹儀在仕途上也是一帆風順,他先後做過外務部侍郎、奉天巡撫和郵傳部尚書。1908年,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踢下臺後,唐紹儀作為袁世凱集團的重要成員,也就自覺的辭職賦閒,直到袁世凱再度出山。在同南方革命黨的談判中,唐紹儀一直擔任南北議和的總代表,足見袁世凱對他的信任。
萬事開頭難,首任總理不好當。3月25日,唐紹儀到達南京,開始組閣工作。由於民國剛剛建立,派系林立,南北衝突,因此唐紹儀首先要做的是調和各派系矛盾,在權力分配上達到平衡。為此,唐紹儀提出將南京臨時政府的九部分為十三部,除了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司法、教育七部外照舊外,將實業部分為工業、商業和農林三部,另將商業部拆分為交通和郵電兩部。
唐紹儀分拆各部的目的,無外乎可以多安排幾個部長,調和些人事安排上的矛盾。可惜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