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四、開放門戶,輸入外資,興辦鐵路礦山建置鋼鐵工廠,以厚民生;
五、提倡資助國民實業,先著手於農、林、工、商;
六、軍事、外交、財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權主義,其餘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權主義;
七、迅速整理財政;
八、竭力調和黨見,維持秩序,為各國承認之根本。
從表面上看,袁世凱的這八大政綱並無不妥之處,就像民國初立之時的各種幻想一樣,它看起來是如此的美好,但真正實行起來,又會如何呢?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二十一、南京留守處
二次革命
二十一、南京留守處
清王朝在鴉片戰爭後的幾十年中積貧積弱,彷彿一幢千瘡百孔的破屋,儘管有曾國藩、李鴻章等能臣勉強裱糊,但裡面棟樑早已腐朽,因而革命黨人並未動員多少力量,清王朝便轟然倒塌。
正如前文所說,清末舉辦新政耗費極大,雖然財政收入每年高速度增長,但仍舊不敷使用,每年的財政赤字高得驚人。當時北洋軍軍餉缺乏,隆裕太后是清楚的,但她不清楚的是,其實孫中山和南方革命黨也是囊中空空如洗。
打仗就是要花錢,沒有錢就打不成仗,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當時袁世凱倒是提出讓那些王公大臣們毀家紓難,捐獻點錢出來,可是等隆裕太后發出懿旨後,那些主張的親貴們也就沒了聲音。此所謂,“紓難人人之所欲也;毀家則人人之所不欲也”。事實上,北京城內的那些王府中,隨便“毀”他幾家,也夠北洋軍打上好幾個月了,但問題是,誰願意“舍小家、保大家”呢?清王朝混到這地步,還能不亡嘛?
俗話說得好,破壞容易建設難,不管是北京的袁世凱還是南京的革命黨人,都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對袁世凱來說,問題還相對好一點,因為他可以繼續沿用前清的政治遺產,可以在原有的機構上繼續運作;但南京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它完全是新生事物,白手起家,而且和原來的體制格格不入,幾無生存之原土。
黃興在赴北京之前,便一直留在南京處理臨時政府和臨時參議院北遷後的遺留問題,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各省民軍的裁撤與遣散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當時駐紮在南京城內及附近地區的各路軍隊名目繁多且互不統屬,如浙軍、滬軍、光復軍、鐵血軍等,加上各地來到南京準備北伐的軍隊,數量達到20萬以上。
這20萬人,固然是革命的主力,但同樣要吃飯、要發餉,還要發武器裝備和日常補給,這每天的花費都不是小數目。當時孫中山之所以能夠當選為民國臨時大總統,據說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眾人以為他與外國政府關係良好,能獲得外國承認並借得鉅款而歸。但令他們失望的是,孫中山只帶回了革命精神。等到一切希望都成泡影后,那些滿懷希望的人不免心生埋怨,“孫大炮”之名也就不脛而走。
由此,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窘狀可以想象。時任總統府秘書長的胡漢民後來回憶說:“有一次,安徽都督孫毓筠派專使來,說軍餉奇缺,要求撥給二十萬元。孫先生批示撥給二十萬。但等我拿著批條到財政部時,庫中僅存十洋。”就這十塊錢,還是陳其美的滬軍都督府撥給的(當時支援了南京臨時政府二千元)。
沒有錢,孫中山、黃興等人在南京臨時政府的日子簡直就是度日如年。由於財政困難,民軍普遍拖餉缺餉,每天來陸軍部要錢的少則十幾起,多則幾十起,黃興這個陸軍總長當得可謂的焦頭爛額,每日疲於應付。據當時的實業部長張謇估算,要維持南京臨時政府的正常運轉,每年至少需銀一億兩。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孫中山等人也想了很多辦法,如發行軍需公債、發動南洋僑民捐款、向外國銀行借款等,但籌集的經費杯水車薪,到手即盡。這時,南京城內外到處都是騷動計程車兵,他們成群結隊的嚷著要發放欠餉,幾有譁變之勢。
當時孫中山在私下談話中也曾無奈地承認說:“倘若數日之內無足夠的資金以解燃眉之急,則軍隊恐將解散,而革命政府也將面臨瓦解之命運”。沒錢就不能辦事,因此有人戲稱孫大總統的命令非但出不了南京城,甚至連總統府都出不了。如此一來,孫中山當時非但不能發動北伐,就連臨時政府都難以維持,也就只能與袁世凱進行妥協和議了。
換種角度看問題,不管袁世凱是不是篡奪了革命果實,但在孫中山卸下臨時大總統一職後,想必他在遺憾的同時,也會感到一絲輕鬆。
在袁世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