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無人不曉,無人可以取代其地位。
《民國往事》:連載十七
名氣大歸名氣大,但孫中山發動的幾次起義都沒有成功,譬如庚子年10月發動的惠州起義,開始的時候形勢尚好,但由於日本奸商所提供的武器多為廢品,而後繼的軍火又接濟不上,起義軍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不得不就地自行解散。
庚子年後,清廷開始實行新政,國際上的壓力大為減輕,孫中山久居日本也覺無趣,於是在1903年9月底離開日本,前往檀香山。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孫中山發現自己的革命發源地此時已被康有為、梁啟超的保皇派悄然佔據,而自己親手創立的興中會竟然早已不見蹤影。
失望之餘,孫中山和保皇派展開了大論戰,無奈保皇派當時已經勢力坐大,孫中山無法撼動他們的地位。憤然之下,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了洪門致公堂,被封為洪棍(洪門中的“清貴”之職,地位雖高但無實權)。這一年多時間裡,恐怕是孫中山這輩子最鬱悶的時候。
不過也有時來運轉的時候,1905年春,孫中山突然接到一群湖北籍留歐學生的來函並匯有八千法郎,邀請他到歐洲一遊。原來,張之洞在湖北主政時,那些新式學堂的革命小青年成天鬧事,把老張弄得是頭皮發麻,後來他心生一計:何不用公款將他們送出國外,既可以讓自己的地頭清靜,也博得善教愛才之名?在派送的時候,張之洞特意留了個心眼,那就是動靜小的送日本,鬧騰大的就送歐洲(這樣麻煩可以遠一點嘛)。
當時在歐洲的那些湖北官費留學生個個都很有財,他們大都是富貴人家出身,官費又充裕,日子過得逍遙自在。貧困催生造反心,這飽暖有時也會鬧革命(君不見參加辛亥革命的革命黨、留學生大都為富家子弟)。這些官費留學生到歐洲後想搞點革命活動,但苦於沒有帶頭大哥,總不成事。後來,他們聽說孫中山在歐洲的名氣很大,而這時恰好有個叫劉成禺的留學生與孫中山有過交往,於是便透過他將孫中山邀請來歐洲,以壯聲勢。
孫中山接到這筆鉅款,當然是喜不自禁,很快便樂滋滋的逃離美國,前往歐洲。到歐洲後,孫中山拿出了他的十六字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設民國,平均地權”,一下就把小革命黨們唬住了。由此,孫中山便在他們的資助下,藉機在歐洲各大城市如兜了一圈,將他的十六字綱領大加宣傳一番後便又去了日本。
當時日本還有更大的事情等著孫先生去辦。1905年,由於清廷鼓勵留學特別是留學日本,當時在日本的留學生已經有近萬人之多,而且大都聚集在東京。在那些留學生中,以黃興最為知名。黃興早年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中過秀才,1902年官派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書院速成師範科學習,還曾組織過拒俄義勇隊、鐵血丈夫團之類的組織。黃興後來回長沙與宋教仁、張繼、吳祿貞、劉揆一等人籌建了華興會,黃興出任會長。1904年,黃興籌劃長沙起義失敗後再次亡命日本,可謂是留學生中響噹噹的革命實力派。
在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的引見下,孫中山和黃興兩人在初次會面後一見如故,隨後便決定聯合在日的各革命團體,組織一個統一的革命大團體,這就是後來的中國同盟會。
1905年7月30日,中國同盟會預備會議在東京赤坂區檜町三番地黑龍會本部內田良平宅中舉行(日本人對中國革命抱有濃厚的興趣,其動機頗為可疑,讀者宜自查之),當時參會的有76人,其中就包括孫中山、黃興、宋教仁、汪精衛、張繼、馬君武、朱執信等人。
會議決定,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成立“中國同盟會”。
半個月後,日本留學生界召開了歡迎孫中山的大會,這次大會來了一千多留日學生,現場人頭攢動,規模空前。在大家的翹首以盼中,孫中山來了!只見孫先生頭戴草帽,身穿白嗶嘰西裝,臺上一站,帽子一摘,向下一揮手………哇塞,果然是世界級革命家的風度!
在這次大會上,孫中山的演講激情澎湃(“孫大炮”的外號不是吹的),令在場的留學生們如痴如醉,可謂是一炮而紅。由此,孫中山的威名不僅在日留學生中傳遍,而且傳到了除中國大陸之外的整個華人世界,並奠定了孫中山不可動搖的革命領袖地位。
同盟會成立後,宋教仁等人主辦的《二十世紀之*》雜誌改名為《民報》,作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民報》第一號出版,孫中山為《民報》作發刊詞,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