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有石油河的水,煤有祁連山的煤,真是福兮富兮。只是水在眼前,煤要自己動手去找。
初到老君廟的靳錫庚與孫健初一天騎著毛驢沿祁連山麓找煤。返回時,靳錫庚為了作些地形調查,與孫健初分手,另擇路而行,不想迷失了方向。眼看日影西斜,幸遇到一個放羊人,方知自己南轅北轍了。返身連翻三座山,才望到老君廟附近的弓形山。靳錫庚又渴又餓,就在他幾近無力抬腿時,眼前忽然出現了一座山洞。鑽進一看,洞不深,中間土臺上供著一座“三清”牌位,牌位前擺著四個海碗大的饃,地上的瓦罐裡還盛著水。這很像個道士隱遁修行的地方。飢腸轆轆的靳錫庚被那饃那水誘惑得再也走不動,坐在洞口等了一會兒,見無人來,起身到土臺前抓起一個饃掰開就啃。不料想,白白的饃竟只是一層皮,裡面全是黑黑的雜麵。好在靳錫庚已飢不擇食,捧起水罐一邊飲水一邊啃饃。饃太大,吃了半個就飽。走時,他從身上掏出僅有的一塊銀元放在供品旁,算是給道人的賠償。靳錫庚在向我描述當時飽腹的情景時,搖搖頭說,再也沒吃過那麼香的饃了。
建在戈壁灘上的玉門油礦很像一座汪洋中寸草不生的海島,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從蘭州、酒泉運來,因此,建礦初期是很苦的。1941年油礦正式開發後,孫越崎就任總經理。此時的孫越崎作為實業家已遐邇聞名,他的成功不僅是他的學識和吃苦精神,更在於他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卻又不被西方的經驗所束縛,他有他的“孫越崎模式”,就是西為中用。他敢開先河,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為此,成為舊中國三、四十年代無人可匹敵的實業家。他上任後,開中國企業界第一個先河的便是辦油礦農場,大搞職工生活,他認定,玉門油礦要在戈壁上堅持辦下去必須建設油礦的生活基地,讓一萬五千職工家屬過上吃住無憂的生活。在舊中國,企業家關注職工生活已屬不易,創辦企業農場更無人敢想。二十年後的大慶會戰,曾將辦油田農場說成是“創造”,其實二十年前的孫越崎在玉門已“創造”了一次。
孫越崎從重慶請來浙江大學農學教授汪國輿,農藝專家繆炎生、焦龍華,在有水源的酒泉、赤金、嘉峪關辦起了三個農場,自力更生,開墾荒地,種植了蔬菜、果樹,餵養了豬、羊、雞、奶牛。到抗戰勝利,礦上職工不但吃到了新鮮的蔬菜,還吃上了自養的豬、羊、雞。充滿綠色的農場成為職工假日野遊的場所。為了美化老君廟礦區,又辦起了老君廟農場,專業綠化工作,抽引石油河水在礦區內栽花種樹。所種之樹,至今仍聳立在玉門市內。
企業辦學,是孫越崎又一先河之舉。
為了讓職工的子弟有學上,孫越崎請來重慶國立師範附小校長朱鏡堅來礦辦學。朱先生是位愛國民主人士,與周恩來有私交。周恩來聞知朱先生要到聞名全國的玉門油礦辦學,親自佈置,派遣中###員田伯萍、丁毅等七人隨朱先生到老君廟,協助朱先生創辦了油礦子弟小學。
當今我國的大型工礦企業開辦職工學校已蔚然成風,尋根索源,開此先河者正是玉門油礦的孫越崎。玉門油礦創辦初期,召來的工人均是酒泉及附近地區沒有文化的農民,操作現代化的機械異常困難。為了提高工人素質,嚴爽任籌備處主任期間,先辦起了夜校式的藝徒補習班,著力培訓技術工人。所聘教師均是來礦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沒有任何報酬,但都把任教當作一種榮譽,爭先恐後地來夜校教學。孫越崎任總經理後,又成立了正規的職業技工學校,專為油礦培養自己的技術人材,技工學校的學員大多成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骨幹。
油礦正式開發後,逐步辦起了電廠、醫院、福利社、糧食加工廠、浴室、鞋店、布店、豆腐房、醬房、理髮店、縫衣店。職工們自發創辦了《礦聲》刊物,組織起業餘平劇團、秦腔團、話劇團和秧歌隊。塞上話劇團相繼上演抗戰時期曹禺先生的名劇《雷雨》、《日出》、《原野》、《風雨夜歸人》,為此,曹禺先生1943年夏來到油礦參觀指導。
為了讓年青的大學畢業生在戈壁灘上安心工作,孫越崎找到邵力子的夫人傅學文,請她在她創辦的重慶女子職業學校中挑選肯立志大西北建設的女學生到油礦工作。女學生到來之前,孫越崎對未婚的職工戲語宣佈:“我將於最短期間選派大隊小姐來礦工作,這一舉措純系‘救濟’與‘補給’性質。希望單身同仁把握機會,爭取佳偶,勿放空炮,否則,不但辜負了我一番苦心,也是光桿們的恥辱。”孫越崎請花入礦之舉又開了中外企業家之先河,令石油老人們至今難以忘懷。
祁連山下不再寂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