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而習慣一旦養成,自主閱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何時讓孩子自主閱讀
要不要自主閱讀,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親子閱讀不可能無期限進行下去。
一、親子閱讀進行時(5)
我有一個朋友,在蘇州工業園區的一所學校當校長。他說,在他兒子8歲之前,他一直很認真地開展親子閱讀,後來由於工作比較忙,讀故事的事情不得不放下。等到兒子10歲,他有時間再給孩子讀故事時,沒想到卻遭到了孩子的拒絕。從那一刻開始,他知道,曾經溫馨美好的共讀時光,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
何時自主閱讀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有一次,我去某地一所農村小學採訪,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自稱飽讀詩書。他的媽媽是這個學校的老師,在一旁插話說,他經常搶著看自己手裡的書,什麼《紅與黑》、《讀者文摘》都看過,尤其喜歡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現在已經把《西遊記》和《三國演義》看完了。每天晚上,兩個人手不釋卷,其樂融融。╥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我問這位當教師的媽媽,你不和孩子一起讀嗎?媽媽說,不用,孩子能認識一千多個漢字,可以自主閱讀了。又問,那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句子怎麼辦?媽媽說,那就查字典,或者藉助拼音,上下文一順,就明白了,根本不用她幫忙。我又問孩子都看過什麼書,喜歡哪些書。孩子列了一長串書單:《西遊記》、《窗邊的小豆豆》、《小故事大道理》、《紅巖》……問他是否看過《猜猜我有多愛你》、《青蛙弗洛格》、《不一樣的卡梅拉》、《瘋狂的星期二》、《小黑魚》等圖畫書,男孩搖搖頭。
這次對話讓我發現,一是孩子的自主閱讀存在一定問題,即家長的引導缺位:二是他讀的多是超越他年齡階段的書,結果就是在閱讀上少有心靈的共鳴和亢奮點,看不到閱讀帶給孩子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和自信;再就是閱讀題材明顯不均衡,過於文學化,過於成人化;說到底,孩子的飽讀詩書僅僅是讀過而已,具體的內容、情節和思想並沒有在他的內心產生共鳴,進而轉化為成長所必需的養分,而這其實是自主閱讀最核心的所在。
更深的弊病在於親子共讀的缺失。沒有了親子共讀的前提,缺失了孩子閱讀過程中必需的價值引導,很容易產生誤讀現象,自主閱讀的效果因而就要打上問號。而且,閱讀的難度過大,可能會挫傷孩子的閱讀興趣。美國閱讀委員會的專家曾指出,給孩子朗讀比看課文以及做各種練習冊和家庭作業都重要。大聲為孩子朗讀,應該貫穿整個小學階段。
所以,除非哲哲主動提出要自主閱讀,我會一直堅持給他朗讀故事。在此過程中,我會觀察他的反應,考察他對故事的理解,看他能否讀懂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能否明白故事背後的深刻含義,從而更好地瞭解他,支援他,並鼓勵他有自己的解讀。
一言以蔽之,自主閱讀不妨從長計議,慢慢來。
3。圖畫書可以不加篩選嗎
採訪臺灣信宜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時,她明確表示,圖畫書不需要分級。在給孩子閱讀圖畫書時,成人要把胸襟放開,不要給圖畫書設限,“圖畫書作者在文圖之間都有自己的創意,在閱讀時如果人為的限定多了,反而看不到作者想表達的深意”。
一、親子閱讀進行時(6)
作為出版家,張杏如的觀點或許沒有錯。但我一直覺得,給孩子選擇圖畫書還是應該有所選擇,主要是在題材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孩子的理解力有限,另一方面是有些內容可能觸動敏感的童心,引起意想不到的負面心理反應。儘管現在的孩子相對早熟,但關於離婚、單親家庭的故事還應儘量少讓孩子接觸,或者等他們長大一些再讀給他們。例如,伊芙·邦婷與泰德·瑞德合作的《記憶的項鍊》,講的是重組家庭的故事,內容很好,非常感人,但沒有相關生活經驗的孩子可能無法領會,不妨選個合適的契機再讀給孩子。
還有關於戰爭題材的圖畫書,雖然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但也不適合讓孩子過早接觸,尤其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如《星期三書店》、《鐵絲網上的小花》、《大衛之星》、《敵人》等,這類書籍更適合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孩子閱讀,而且需要老師的價值引導,幫助孩子從積極的角度看待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畢竟孩子生活經驗比較欠缺,一旦誤讀,很可能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其他的,類似魔幻、恐怖小說也不應過早讓孩子接觸。=米=花=書=庫= ;__
我採訪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