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以此博得他的好感,從而給自己換得擠身仕途的機會。這個年輕的後生,完全揣摩透了他跟張儀勢不兩立的心理。這也不奇怪,他和張儀打冤家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
這兩位著名的說客已經較勁多年了。
四。俗話說得真好,同行是冤家。
相互敵對的張儀和陳軫,卻曾經一同在秦惠文王的屬下共過事。
十七年前的公元前329年,張儀從楚國來到了秦國,這時的陳軫大概已經在為秦王工作了。他們之間起初或許還能相安無事,等到各自都作出了一些業績,彼此間便開始互不服氣,看對方怎麼都不順眼了。
張儀成名是在他來秦國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派公子華和張儀率軍進攻魏國。讓一名剛來不久的說客協助帶兵,其中的緣故可能是,張儀本是魏國的宗室子弟,對那裡的情況比較熟悉,也說明他已經得到了秦王充分的信任。
秦軍進展順利,包圍了魏城蒲陽,迫使守軍投降。當秦國國內正為又擴張了一塊新地盤高興的時候,張儀卻忽然提議,把蒲陽歸還給魏國。
不僅要歸還蒲陽,張儀還建議秦王送一位公子去魏國作人質。
勝利之時說出這種話,任誰聽都像是有病。甚至可能還會有人懷疑,張儀這小子跟魏王到底是一家子,是不是身在秦國,心裡卻向著老家,替魏國的利益盤算。
若是這樣想,那可是真的冤枉了張儀,他對魏國才沒有什麼情感牽掛呢。魏國從來沒照顧過他這個落魄的子弟,弄得他不得不大老遠地跑去楚國找工作。也該他倒黴,本來結交了當時的一位令尹,卻沒曾想就在這時令尹家丟了一塊玉璧,因為張儀是個窮光蛋,就被人當成了嫌疑犯,抓起來生生給抽了幾百鞭子。他寧死也不承認,這才被釋放。
遍體鱗傷的張儀回到家後,又要面對妻子的抱怨:“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
你不學著當說客,哪能遭這個罪。
張儀知道老婆氣恨的話語裡其實包含著心疼,所以沒發脾氣,倒滿不在乎地問她:“視吾舌尚在不?”
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看他那沒心沒肺的德性,老婆反被逗笑了,對他說:“舌在也!”
張儀只說了兩個字:“足矣!”
然後他帶著滿身的傷痕來到了秦國。
對這時的張儀來說,什麼情義道德,都可以忽略不計,功名利祿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為了擺脫受人屈辱的卑賤生活,他要用那條打不爛的舌頭掃蕩晉升階梯上的一切障礙,包括生養自己的祖國。
此刻他請秦王把蒲陽交還魏國,就是要用以退為進的手法,算計老家的人。
不知是張儀在提建議的同時就跟秦惠文王交了底,還是這位國君已完全瞭解他最想要的是什麼,斷定此人不會讓故鄉情愫損害個人的私利。反正秦國隨即便把蒲陽還給了魏國,又將一位叫繇的公子派去大梁當人質。張儀大概就陪著繇到了魏國,所以才有機會對那時當政的魏惠王說出這樣的話:“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4'
言辭中的意思很明白,魏國要想不顯得“無禮”,就得對秦國的“厚愛”有所回報。
這句話如兜頭的冷水,魏惠王心中不戰收回蒲陽的喜悅想必立時被沖刷得乾乾淨淨。現在的人常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個道理兩千年前的魏王那一刻肯定也懂了。
怎麼辦?如果不答應張儀的無理要求,就會被秦國認為是“無禮”,必然再度興兵來犯。一天天走下坡路的魏國一定不是對手,到時還得屈辱求和,那時候秦王的要價必定更高。
想到這些,魏惠王也只得咬著牙,恭順地回贈了秦國一份厚禮,把上郡和少梁(今陝西榆林。韓城一帶)十五個縣的國土忍痛交到了秦王的手上。
用蒲陽一座城邑,換回了十五縣的土地,張儀可謂立下了奇功。興奮的秦惠文王立即就給他升了職。正好這時秦國學著別的諸侯的樣子,設立了相國的職位,張儀便順理成章地作了第一位秦相。
正是在張儀的主持下,秦國國君在公元前325年自稱為王,才在日後有了秦惠文王這個諡號。過了一年,秦軍又在他的指揮下去侵略魏國,奪佔了一個叫陝的地方,把那裡的魏國百姓統統趕走。張儀再次用傷害故國給自己的權位加固了基礎。他的威名一時遠播天下,連齊、楚兩大國都派人和他見面會談,磋商大事。
與之相比,陳軫的工作成績就確實差了不少。這一時期,他幾乎沒在史籍上留下值得書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